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引言 | 第11-18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1.2.1 间套作种植模式的增产效应研究 | 第12-13页 |
1.2.2 田间配置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 第13-14页 |
1.2.3 田间配置对玉米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第14-15页 |
1.2.4 田间配置对作物冠层小气候的影响 | 第15-16页 |
1.2.5 田间配置对玉米农艺性状的影响 | 第16-17页 |
1.2.6 田间配置对玉米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17-1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8-21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18页 |
2.2 试验地概况 | 第18-19页 |
2.3 试验设计 | 第19页 |
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19-21页 |
2.4.1 透光率 | 第19-20页 |
2.4.2 空气温度、湿度、CO_2浓度 | 第20页 |
2.4.3 农艺性状 | 第20页 |
2.4.4 干物质积累 | 第20页 |
2.4.5 叶面积指数(LAI) | 第20页 |
2.4.6 SPAD值 | 第20-21页 |
2.4.7 叶片光合速率(Pn) | 第21页 |
2.4.8 产量及其构成 | 第21页 |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2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1-51页 |
3.1 宽窄行距配置对玉米群体内部小环境的影响 | 第21-26页 |
3.1.1 透光率 | 第21-22页 |
3.1.2 空气温度 | 第22-23页 |
3.1.3 空气湿度 | 第23-26页 |
3.1.4 空气CO_2浓度 | 第26页 |
3.2 宽窄行配置对玉米农艺性状的影响 | 第26-29页 |
3.3 宽窄行配置对玉米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29-41页 |
3.3.1 叶面积指数 | 第29-30页 |
3.3.2 SPAD值 | 第30-32页 |
3.3.3 净光合速率 | 第32-34页 |
3.3.4 气孔导度 | 第34-37页 |
3.3.5 胞间CO_2浓度 | 第37-40页 |
3.3.6 蒸腾速率 | 第40-41页 |
3.4 宽窄行配置对玉米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第41-46页 |
3.4.1 单株干物质积累量 | 第41-44页 |
3.4.2 群体干物质积累动态 | 第44-46页 |
3.5 宽窄行配置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 第46-48页 |
3.5.1 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 第46-48页 |
3.6 冠层小环境与玉米光合速率的相关性分析 | 第48-49页 |
3.7 光合特性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 第49-50页 |
3.8 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通径分析 | 第50-51页 |
4 讨论 | 第51-58页 |
4.1 宽窄行配置对玉米生长小气候的影响规律 | 第51-53页 |
4.2 玉米对不同宽窄行配置的响应 | 第53-56页 |
4.2.1 光合特性 | 第53-55页 |
4.2.2 产量 | 第55-56页 |
4.3 合理宽窄行配置玉米的增产机制 | 第56-58页 |
4.3.1 适宜行距配置下群体内光分布合理 | 第56-57页 |
4.3.2 适宜行距配置下玉米光合能力提高 | 第57页 |
4.3.3 适宜行距配置协调玉米叶片的生长发育和衰老进程 | 第57-58页 |
5 结论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