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州市白鹿镇历史街区保护与再生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4.1 文献分析法 | 第11页 |
1.4.2 比较研究法 | 第11页 |
1.4.3 实践研究法 | 第11-12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2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2-24页 |
2.1 历史街区的概念 | 第12-13页 |
2.2 历史街区的类型 | 第13-15页 |
2.3 历史街区保护与再生研究现状巧况 | 第15-17页 |
2.3.1 国外发展历程和现状概况 | 第15-16页 |
2.3.2 国内发展历程和现状概况 | 第16-17页 |
2.4 历史街区保护与再生的理论基础 | 第17-19页 |
2.5 历史街区保护与再生的实践模式 | 第19-21页 |
2.5.1 保管存放 | 第19-20页 |
2.5.2 外观修景 | 第20页 |
2.5.3 重建翻新 | 第20-21页 |
2.5.4 内部置换 | 第21页 |
2.6 历史街区保护与再生的涵盖内容 | 第21-23页 |
2.6.1 单体传统建筑 | 第21-22页 |
2.6.2 景观环境 | 第22-23页 |
2.6.3 空间布局与要素组合 | 第23页 |
2.7 历史街区保护与再生原则 | 第23-24页 |
2.7.1 以人为本原则 | 第23页 |
2.7.2 整体协调原则 | 第23页 |
2.7.3 可识别性原则 | 第23-24页 |
2.7.4 有机更新原则 | 第24页 |
3. 白鹿镇历史街区保护与再生实例分析 | 第24-42页 |
3.1 白鹿镇历史街区的现状概况 | 第24-25页 |
3.2 白鹿镇历史街区的社会经济条件 | 第25-26页 |
3.3 白鹿镇历史街区的历史发展渊源 | 第26-27页 |
3.4 白鹿镇单体传统建筑的保护与再生 | 第27-34页 |
3.4.1 领报修院 | 第27-30页 |
3.4.2 白鹿中心小学 | 第30-31页 |
3.4.3 中法友谊桥遗址和天主教堂 | 第31页 |
3.4.4 白鹿场 | 第31-32页 |
3.4.5 唐代著名道教寺庙遗址 | 第32页 |
3.4.6 石刻石碑 | 第32页 |
3.4.7 法式风情街建筑群 | 第32-33页 |
3.4.8 法式休闲广场建筑区 | 第33-34页 |
3.4.9 乡村度假屋 | 第34页 |
3.5 白鹿镇基础设施建设 | 第34-36页 |
3.5.1 道路交通 | 第34-35页 |
3.5.2 公共设施建设 | 第35-36页 |
3.6 白鹿镇景观环境的保护与再生 | 第36-40页 |
3.6.1 植物配置 | 第36-37页 |
3.6.2 街道小品 | 第37-39页 |
3.6.3 路面铺装 | 第39-40页 |
3.7 空间布局与要素组合的保护与再生 | 第40-42页 |
3.7.1 立面设计 | 第40-41页 |
3.7.2 绿地布局 | 第41-42页 |
4 白鹿镇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再生研究小结 | 第42-46页 |
4.1 白鹿镇的保护方法 | 第42-43页 |
4.2 白鹿镇的再生途径 | 第43-46页 |
4.2.1 外观修景 | 第43-44页 |
4.2.2 重建翻新 | 第44页 |
4.2.3 内部置换 | 第44-46页 |
5. 历史街区再生过程中的一般对策探讨 | 第46-49页 |
5.1 准确细致调查历史街区现状 | 第46页 |
5.2 整合历史街区及周边环境要素 | 第46页 |
5.3 完善历史街区基础设施 | 第46-47页 |
5.4 凸显历史街区特色 | 第47-49页 |
5.4.1 加强意象设计 | 第47页 |
5.4.2 运用历史元素 | 第47页 |
5.4.3 借用自然地理环境 | 第47-48页 |
5.4.4 突出标志物建筑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