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2-13页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13-14页 |
第2章 人格权商品化概述 | 第14-24页 |
2.1 人格权的一般理论 | 第14-18页 |
2.1.1 人格权的概念 | 第14-16页 |
2.1.2 人格权的特征 | 第16-17页 |
2.1.3 人格权的类型 | 第17-18页 |
2.2 人格权商品化的一般理论 | 第18-24页 |
2.2.1 人格权商品化的内涵 | 第18-20页 |
2.2.2 人格权商品化的性质 | 第20-21页 |
2.2.3 人格权商品化的法律要素 | 第21-24页 |
第3章 人格权商品化保护模式的比较法考察 | 第24-32页 |
3.1 英美法系人格权商品化保护模式 | 第24-26页 |
3.1.1 美国法中的公开权保护模式 | 第24-25页 |
3.1.2 英国法中的仿冒侵权之诉保护模式 | 第25-26页 |
3.2 大陆法系人格权商品化保护模式 | 第26-29页 |
3.2.1 德国民法中的统一权利保护模式 | 第26-28页 |
3.2.2 日本民法中的商业形象权保护模式 | 第28-29页 |
3.2.3 我国台湾地区的精神损害赔偿保护模式 | 第29页 |
3.3 两大法系人格权商品化保护模式评析及我国保护模式选择 | 第29-32页 |
3.3.1 两大法系人格权商品化保护模式之比较 | 第29-30页 |
3.3.2 我国人格权商品化法律保护模式之选择 | 第30-32页 |
第4章 我国人格权商品化保护路径分析 | 第32-38页 |
4.1 人格权商品化的人格权法保护 | 第32-34页 |
4.1.1 肖像权与人格权商品化 | 第32-33页 |
4.1.2 姓名权与人格权商品化 | 第33页 |
4.1.3 人格权法对人格权商品化保护的不足 | 第33-34页 |
4.2 人格权商品化的著作权法保护 | 第34-35页 |
4.2.1 著作权法对人格权商品化的保护 | 第34-35页 |
4.2.2 著作权法对人格权商品化保护的不足 | 第35页 |
4.3 人格权商品化的商标法保护 | 第35-36页 |
4.3.1 商标法对人格权商品化的保护 | 第35-36页 |
4.3.2 商标法对人格权商品化保护的不足 | 第36页 |
4.4 人格权商品化的侵权责任法保护 | 第36-38页 |
4.4.1 侵权责任法对人格权商品化的保护 | 第36-37页 |
4.4.2 侵权责任法对人格权商品化保护的不足 | 第37-38页 |
第5章 完善我国人格权商品化民法保护制度的建议 | 第38-47页 |
5.1 人格权商品化民法保护应遵循的原则 | 第38-39页 |
5.1.1 平等自愿原则 | 第38页 |
5.1.2 公平原则 | 第38页 |
5.1.3 公序良俗原则 | 第38-39页 |
5.2 人格权商品化保护的限制 | 第39-40页 |
5.2.1 合理使用的限制 | 第39页 |
5.2.2 权利穷竭的限制 | 第39-40页 |
5.2.3 保护期限的限制 | 第40页 |
5.3 在人格权法框架内对人格权商品化进行规制 | 第40-41页 |
5.4 完善传统民法理论对人格权商品化的保护 | 第41-44页 |
5.4.1 承认现行民法中人格权的经济利益 | 第41页 |
5.4.2 承认并规定标表型人格权的二元性 | 第41-43页 |
5.4.3 完善姓名权与肖像权等人格权制度 | 第43-44页 |
5.5 完善侵权责任法对人格权商品化的保护 | 第44-47页 |
5.5.1 侵害人格权商品化行为的认定 | 第44-45页 |
5.5.2 侵害人格权商品化责任的承担 | 第45-46页 |
5.5.3 不构成侵权的情形 | 第46-47页 |
第6章 结束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