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一、金融脱媒的定义、成因及度量 | 第11-13页 |
二、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 | 第13-14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 | 第16-17页 |
一、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6页 |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16-17页 |
第二章 金融脱媒与商业银行经营的相关理论分析 | 第17-22页 |
第一节 相关研究范畴界定 | 第17-18页 |
一、金融中介 | 第17页 |
二、金融脱媒 | 第17-18页 |
第二节 金融脱媒相关理论 | 第18-20页 |
一、金融中介理论 | 第18-20页 |
二、脱媒校正理论 | 第20页 |
第三节 金融脱媒与商业银行经营的关系分析 | 第20-22页 |
一、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 | 第20-21页 |
二、银行调整经营策略对脱媒进程的影响 | 第21-22页 |
第三章 我国金融脱媒的现状及动因分析 | 第22-30页 |
第一节 我国金融脱媒的现状 | 第22-26页 |
一、银行资产占金融机构总资产的比重下降 | 第22-23页 |
二、银行资产方脱媒强于银行负债脱媒 | 第23-25页 |
三、我国金融脱媒尚处于初级阶段且长期内有深化之趋势 | 第25-26页 |
第二节 我国金融脱媒趋势现阶段深化的动因分析 | 第26-30页 |
一、资本市场的发展壮大 | 第26-27页 |
二、政府经济政策的推动 | 第27-28页 |
三、互联网金融的崛起和迅速发展 | 第28页 |
四、持续的低利率环境使储蓄资金脱离银行体系 | 第28-30页 |
第四章 金融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分析 | 第30-38页 |
第一节 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经营产生的挑战 | 第30-35页 |
一、银行存款分流降低资金来源的稳定性 | 第30-32页 |
二、优质贷款流失造成优质客户流失和资金运用面临挑战 | 第32-34页 |
三、加大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难度 | 第34-35页 |
第二节 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经营带来的机遇 | 第35-38页 |
一、推动商业银行加快创新 | 第35页 |
二、促使银行对中小企业客户的挖掘 | 第35-36页 |
三、加强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合作 | 第36-38页 |
第五章 金融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38-49页 |
第一节 方法选取与指标选择 | 第38-41页 |
一、研究方法确定 | 第38-39页 |
二、指标选择与样本数据 | 第39-41页 |
第二节 金融脱媒对存款业务的实证分析 | 第41-45页 |
一、模型设定 | 第41-42页 |
二、格兰杰因果检验 | 第42-43页 |
三、脉冲响应函数分析金融脱媒对存款业务的影响 | 第43-45页 |
第三节 金融脱媒对贷款业务的实证分析 | 第45-48页 |
一、模型设定 | 第45-46页 |
二、格兰杰因果检验 | 第46页 |
三、脉冲响应函数分析金融脱媒对贷款业务的影响 | 第46-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49-54页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49-50页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第50-54页 |
一、通过创新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 第50-51页 |
二、划分客户层次并注重区别管理 | 第51-52页 |
三、完善风险管控体系 | 第52页 |
四、实现银行混业经营模式的转变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第57-58页 |
附录 | 第58-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