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7-34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7-1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7-1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1.2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 第19-31页 |
1.2.1 产业集成创新相关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1.2.2 区域知识承载力的相关研究进展 | 第20-30页 |
1.2.3 研究评述 | 第30-31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 第31-34页 |
1.3.1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31-32页 |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32-34页 |
2 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 第34-44页 |
2.1 区域知识承载力的涵义与构成 | 第34-38页 |
2.1.1 区域知识承载力的概念溯源 | 第34-36页 |
2.1.2 区域知识承载力的涵义与构成 | 第36-38页 |
2.2 区域产业集成创新的涵义与构成 | 第38-40页 |
2.3 理论框架的提出 | 第40-43页 |
2.3.1 区域知识要素影响产业集成创新的基础理论分析 | 第40-41页 |
2.3.2 区域知识承载力影响产业集成创新的理论分析框架 | 第41-4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3 区域知识承载力对产业集成创新影响的机理分析 | 第44-59页 |
3.1 区域知识承载力系统中的产业集成创新过程分析 | 第44-46页 |
3.2 区域知识承载力对产业集成创新的基础支撑作用分析 | 第46-48页 |
3.3 区域知识承载力对产业集成创新的作用模型分析 | 第48-57页 |
3.3.1 区域知识承载单元对产业集成创新中知识创造的作用模型分析 | 第49-52页 |
3.3.2 区域知识承载网络对产业集成创新中知识流动及扩散的作用模型分析 | 第52-5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4 区域知识承载力对产业集成创新的影响因素识别与分析 | 第59-76页 |
4.1 区域知识承载力对产业集成创新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 | 第59-60页 |
4.2 区域知识承载力对产业集成创新影响因素的识别 | 第60-65页 |
4.2.1 区域知识承载力核心子系统影响因素的识别 | 第60-63页 |
4.2.2 区域知识承载力支持子系统影响因素的识别 | 第63-64页 |
4.2.3 区域知识承载力导向子系统影响因素的识别 | 第64-65页 |
4.3 区域知识承载力对产业集成创新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65-74页 |
4.3.1 研究方法的说明 | 第65-68页 |
4.3.2 基于灰数-DEMATEL法的影响因素分析模型构建 | 第68-71页 |
4.3.3 关键影响因素识别与分析 | 第71-7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5 区域知识承载力对产业集成创新影响的评价模型构建与分析 | 第76-104页 |
5.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76-80页 |
5.1.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76-77页 |
5.1.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77-80页 |
5.2 组合赋权法评价模型构建 | 第80-84页 |
5.2.1 原始数据规范化处理 | 第81页 |
5.2.2 单一评价法赋权 | 第81-83页 |
5.2.3 计算组合权系数 | 第83-84页 |
5.2.4 计算组合权重 | 第84页 |
5.3 评价模型应用 | 第84-94页 |
5.3.1 单一法指标权重计算 | 第84-87页 |
5.3.2 指标组合权重计算 | 第87-90页 |
5.3.3 综合评价结果 | 第90-94页 |
5.4 评价结果分析 | 第94-102页 |
5.4.1 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 第94-99页 |
5.4.2 区域水平差异分析 | 第99-10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2-104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04-111页 |
6.1 结论与建议 | 第104-108页 |
6.2 创新点 | 第108-109页 |
6.3 展望 | 第109-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19页 |
附录A 区域知识承载力对产业集成创新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 第119-12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第120-121页 |
致谢 | 第121-122页 |
作者简介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