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棉论文

棉花着丝粒区特异序列的发掘与分析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本文所用主要缩略词第9-10页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第10-28页
    第一章 植物着丝粒及其研究进展第10-20页
        1 植物着丝粒序列研究进展第10-11页
        2 植物着丝粒DNA序列的构成第11-15页
            2.1 卫星DNA第11-12页
            2.2 反转录转座子类型及其分布第12-15页
        3 着丝粒特异组蛋白CENH3第15-16页
        4 植物着丝粒的进化第16-17页
        5 着丝粒区序列的分离和克隆方法第17-20页
            5.1 超高速离心卫星DNA第17页
            5.2 酶切含有单酶切位点酶的重复序列第17页
            5.3 着丝粒区序列特异结合免疫蛋白第17-18页
            5.4 筛选BAC文库第18-20页
    第二章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第20-26页
        1 原位杂交技术发展简介第20页
        2 荧光原位杂交分类简介第20-24页
            2.1 探针的分类第21-22页
            2.2 染色体原位杂交靶DNA类型第22-24页
        3 原位杂交技术在植物中的应用第24-26页
            3.1 多倍体的起源和进化第24页
            3.2 异源染色质的鉴定第24-25页
            3.3 染色体物理图谱的构建第25页
            3.4 转基因植物鉴定第25-26页
    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6-28页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第28-68页
    第三章 二倍体亚洲棉着丝粒序列的发掘及其分析第28-44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8-32页
            1.1 供试材料第28页
            1.2 江陵中棉BAC文库着丝粒特异克隆的筛选第28-29页
            1.3 荧光原位杂交程序第29-31页
            1.4 BAC序列分析及逆转座子引物设计第31页
            1.5 反转录转座子序列的克隆及FISH检测分析第31-32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2-42页
            2.1 着丝粒特异BAC克隆的鉴定第32-34页
            2.2 反转录转座子元件的发掘第34-36页
            2.3 反转录转座子染色体分布分析第36-38页
            2.4 中棉着丝粒反转录转座子序列分析第38页
            2.5 倍体棉A组着丝粒反转录转座子元件在四倍体棉中的分布分析第38-41页
            2.6 着丝粒特异反转座子的进一步验证第41-42页
        3 讨论第42-44页
    第四章 雷蒙德氏棉着丝粒序列的发掘及着丝粒的遗传定位第44-68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4-45页
            1.1 材料第44页
            1.2 PCR扩增及产物的回收、克隆及测序第44-45页
            1.3 质粒DNA的提取和荧光原位杂交程序第45页
            1.4 着丝粒区重复序列的克隆与FISH分析第45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5-65页
            2.1 雷蒙德氏棉着丝粒序列的分离鉴定第45-50页
            2.2 雷蒙德氏棉着丝粒区的选定第50-51页
            2.3 着丝粒区串联重复序列的克隆及分析第51-55页
            2.4 着丝粒的遗传图谱定位第55-65页
        3 讨论第65-68页
            3.1 关于着丝粒物理位置与遗传图谱整合方法的讨论第65页
            3.2 四倍体遗传图谱上着丝粒位置分析中的几点问题第65-68页
全文总结第68-70页
参考文献第70-82页
致谢第82-8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论文第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3-(取代苯肼基亚烃基)吡咯烷二酮和吡咯并吡唑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杀菌活性研究
下一篇:气候变化下新疆林果业重大害虫灾变规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