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金属切削加工及机床论文--程序控制磨床和数控磨床论文

基于FANUC机器人的复杂曲面磨抛系统的搭建与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符号说明第15-1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23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7-18页
    1.2 机器人磨抛技术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8-21页
    1.3 本文研究内容第21-23页
第二章 机器人磨抛系统的硬件搭建与控制第23-37页
    2.1 机器人磨抛系统的搭建第23-24页
    2.2 WINCC人机界面第24-27页
        2.2.1 主界面第24页
        2.2.2 手动控制模式界面第24-26页
        2.2.3 自动控制模式界面第26-27页
    2.3工业机器人及控制柜第27页
    2.4 磨抛工具头模块第27-30页
        2.4.1 磨抛驱动伺服电机第28-29页
        2.4.2 夹取工具气爪第29-30页
        2.4.3 磨抛工具第30页
    2.5 PLC控制磨抛系统第30-34页
        2.5.1 西门子PLC控制系统第30页
        2.5.2 PLC控制伺服电机第30-32页
        2.5.3 PLC控制机器人第32-34页
        2.5.4 PLC接收传感器信号第34页
    2.6 本章小结第34-37页
第三章 机器人磨抛系统的机器视觉系统第37-51页
    3.1 视觉系统总体设计方案第37页
    3.2 系统硬件构成第37-39页
        3.2.1 工业相机第37-38页
        3.2.2 镜头第38页
        3.2.3 照明装置第38页
        3.2.4 实验平台的搭建第38-39页
    3.3 相机标定第39-43页
        3.3.1 成像模型第39-41页
        3.3.2 相机标定第41-43页
    3.4 工件识别算法实现第43-50页
        3.4.1 图像滤波第43-46页
        3.4.2 图像阈值分割第46-47页
        3.4.3 边缘检测第47-48页
        3.4.4 工件识别第48-50页
    3.5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四章 机器人磨抛系统运动学计算及轨迹规划第51-69页
    4.1 机器人磨抛系统运动学模型第51-56页
        4.1.1 机器人磨抛系统坐标系建立第51-52页
        4.1.2 机器人磨抛运动学方程第52-54页
        4.1.3 机器人逆向运动学求解第54-56页
    4.2 工件表面磨抛轨迹第56-62页
        4.2.1 光栅轨迹第56-57页
        4.2.2 螺旋轨迹第57-58页
        4.2.3 空间填充曲线轨迹第58-60页
        4.2.4 基于曲线差值法的母线磨削轨迹第60-62页
    4.3 机器人磨抛系统自动轨迹规划第62-68页
        4.3.1 机器人复杂曲面磨抛轨迹规划第62-63页
        4.3.2 基于Matlab的自动轨迹规划第63-64页
        4.3.3 工件表面目标加工点位姿计算第64-65页
        4.3.4 GUI界面第65-68页
    4.4 本章小结第68-69页
第五章 机器人磨抛系统运动仿真及试验第69-85页
    5.1 试验目的及条件第69页
    5.2 机器人复杂曲面磨抛系统运动仿真第69-74页
        5.2.1 模拟仿真平台的搭建第69-70页
        5.2.2 路径仿真第70-72页
        5.2.3 机器人磨抛系统运动程序第72-74页
    5.3 机器人复杂曲面磨抛系统运动试验第74-83页
        5.3.1 试验平台第74-75页
        5.3.2 手动模式试验第75-77页
        5.3.3 自动模式试验第77-80页
        5.3.4 工件磨抛试验及结果分析第80-83页
    5.4 本章小结第83-85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85-87页
    6.1 结论第85-86页
    6.2 展望第86-87页
参考文献第87-91页
致谢第91-93页
研究成果及发表学术论文第93-95页
作者和导师简介第95-97页
附件第97-98页

论文共9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连续进料滚塑成型工艺及制品性能的研究
下一篇:Z商业银行养老金信息系统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