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

城市气候研究在中德城市规划中的整合途径比较研究

致谢第1-6页
前言第6-7页
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10页
附表目录第10-12页
插图目录第12-13页
目次第13-22页
1. 绪论第22-74页
   ·研究基础第22-69页
     ·研究背景第22-25页
       ·可持续发展第22-24页
       ·节能减排第24-25页
     ·研究前提第25-35页
       ·前提一:我国城市气候问题亟待解决第25-29页
       ·前提二:德国在城市气候问题解决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第29-31页
       ·前提三:城市气候问题由城市建设引发第31-33页
       ·前提四:规划方案是现代城市建设的直接依据第33页
       ·前提五:整合城市气候研究是规划工作应对城市气候问题的重要策略第33-34页
       ·前提六:工作途径决定工作效果第34-35页
     ·研究目标第35-37页
       ·总体目标第35-36页
       ·目标细化第36-37页
     ·研究对象第37-40页
       ·城市气候问题第37-38页
       ·城市气候研究第38页
       ·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第38-40页
     ·研究方法第40-43页
     ·研究框架第43-45页
     ·研究意义第45-46页
     ·文献综述第46-64页
       ·德国部分第46-59页
         ·奠基阶段第46-50页
         ·发展阶段第50-54页
         ·成熟阶段第54-59页
       ·我国部分第59-64页
         ·20世纪80年代初至20世纪末第59-62页
         ·本世纪初至今第62-64页
     ·文献来源第64-69页
       ·关于德国整合途径第64-68页
       ·关于我国整合途径第68-69页
   ·规划系统之简介第69-74页
     ·德国空间规划体系第69-71页
     ·我国城乡规划体系第71-74页
2. 城市气候研究在德国建设指导规划中的整合途径第74-136页
   ·规划程序第74-81页
     ·程序模型第74-77页
     ·建设指导规划的编制程序第77-79页
     ·相关步骤及其作用第79-81页
       ·步骤1:城市气候现状分析与规划建议提出第79-80页
       ·步骤2:城市气候研究成果在目标体系与发展概念中得以涉及第80页
       ·步骤3:规划草案的城市气候状况预期评估第80-81页
       ·步骤4:城市气候研究成果在规划方案的制定与深化中得以尊重第81页
   ·工作内容第81-119页
     ·现状调研与规划建议提出第81-96页
       ·大气污染控制规划第81-86页
       ·噪声污染控制规划第86-91页
       ·气候保护概念第91-93页
       ·能源概念第93-94页
       ·气候图集第94-96页
     ·规划目标与发展概念的制定第96-105页
       ·城市气候研究成果对目标体系的影响第96-98页
       ·有利于城市气候问题缓解或预防的指导方针第98-105页
         ·方针一:多中心集中与城市网络第99-100页
         ·方针二:短途城市第100-101页
         ·方针三:功能混合第101-102页
         ·方针四:不依赖机动车的城市或居民点第102-103页
         ·方针五:利用可再生能源的住区第103页
         ·方针六:雨水资源管理第103-105页
     ·城市气候影响预测第105-114页
       ·土地利用规划层面第105页
       ·建造规划层面第105-114页
         ·对象一:太阳辐射与建筑物能耗第106-107页
         ·对象二:风环境第107-109页
         ·对象三:大气污染第109-111页
         ·对象四:热岛效应第111-112页
         ·对象五:噪声污染第112-114页
     ·规划措施的选取与定位第114-119页
       ·规划措施及其法律基础第114-118页
       ·规划措施的定位依据第118-119页
   ·规划组织第119-132页
     ·职能分配第119-122页
     ·部门协作第122-132页
       ·公共机构的规划参与第122-124页
       ·环境鉴定与环境报告制度第124-126页
       ·非正式规划工具第126-132页
         ·城市发展规划第126-128页
         ·地方层面的景观规划与绿地秩序规划第128-131页
         ·城市建设框架规划第131-132页
   ·法规保障第132-136页
     ·关于规划程序第132页
     ·关于工作内容第132-134页
       ·环境质量评价标准第132-133页
       ·专项规划与专项研究第133页
       ·规划目标第133-134页
       ·规划措施第134页
     ·关于规划组织第134-136页
3. 城市气候研究在我国城市规划中的整合途径第136-177页
   ·规划程序第136-139页
     ·程序模型第136页
     ·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程序第136-137页
     ·城市详细规划的编制程序第137-139页
     ·相关步骤及其作用第139页
       ·步骤1:气象资料的收集整理与相关专项研究的开展第139页
       ·步骤2:在纲要与草案编制中兼顾城市气候研究成果第139页
       ·步骤3:在方案编制中兼顾城市气候研究成果第139页
       ·步骤4:城市气候状况预测与缓解措施提出第139页
   ·工作内容第139-168页
     ·资料收集与整理第139-156页
       ·气象与城市气候基础资料收集整理第139-153页
         ·城市大气环境保护规划第140-144页
         ·城市大气环境容量核定第144-146页
         ·城市噪声污染控制规划第146-148页
         ·城市高污染燃料禁燃区规划第148-150页
         ·城市热岛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第150-151页
         ·城市风场特征时空分布研究第151-152页
         ·城市通风道规划第152-153页
       ·基础资料分析第153-156页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第153-155页
         ·生态功能区划第155-156页
     ·规划目标与重大原则制定第156-157页
       ·城市气候研究成果对规划目标的影响第156页
       ·重大原则的制定第156-157页
     ·规划措施的选取与定位第157-162页
       ·规划措施及其法律基础第157-161页
       ·规划措施的定位依据第161-162页
     ·城市气候影响预测第162-168页
       ·城市总体规划第162-163页
       ·详细规划第163-168页
         ·对象一:太阳辐射与建筑物能耗第163-164页
         ·对象二:风环境第164-166页
         ·对象三:大气污染第166-167页
         ·对象四:热岛效应第167-168页
         ·对象五:噪声污染第168页
   ·规划组织第168-174页
     ·职能分配第168-170页
     ·部门协作第170-174页
       ·公共机构的规划参与第170-171页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第171-173页
       ·其他规划工具第173-174页
         ·环境规划第173-174页
         ·景观规划第174页
   ·法规保障第174-177页
     ·关于规划程序第174-175页
     ·关于工作内容第175-176页
       ·环境质量评价标准第175页
       ·专项规划与专项研究第175页
       ·规划目标第175-176页
       ·规划措施第176页
     ·关于规划组织第176-177页
4. 德国整合途径的优势与我国整合途径的改进方向第177-201页
   ·德国整合途径的优越性所在第177-183页
     ·规划程序第177-178页
     ·工作内容第178-181页
       ·现状分析第178-179页
       ·目标体系与发展概念制定第179页
       ·预测评估第179-180页
       ·措施选取第180-181页
     ·规划组织第181-182页
       ·职能分配第181-182页
       ·部门协作第182页
     ·法规保障第182-183页
       ·关于规划程序第182页
       ·关于工作内容第182-183页
       ·关于规划组织第183页
   ·我国整合途径的差距所在第183-190页
     ·规划程序第183-185页
     ·工作内容第185-187页
       ·现状分析第185-186页
       ·目标体系与发展概念制定第186页
       ·预测评估第186-187页
       ·措施选取第187页
     ·规划组织第187-189页
       ·职能分配第187-188页
       ·部门协作第188-189页
     ·法规保障第189-190页
       ·关于规划程序第189页
       ·关于工作内容第189-190页
       ·关于规划组织第190页
   ·我国整合途径的改进方向第190-201页
     ·关于规划程序第191-192页
   建议一 传统"理性规划"的修正第191页
   建议二 目标体系及措施框架构建方法的调整第191-192页
   建议三 规划程序的调整第192页
     ·关于工作内容第192-196页
   建议四 气候分析的开展与规划建议的可视化表达第192-194页
   建议五 相关规划目标及其措施框架的具体化与指导方针的引入第194页
   建议六 草案城市气候影响预测的及时开展第194-195页
   建议七 规划措施法律依据的明确与定位依据的简化第195-196页
     ·关于规划组织第196-198页
   建议八 相关部门的任务明确与职责落实第196页
   建议九 部门协作的强调第196-198页
     ·关于相关法规第198-201页
   建议十 规划程序法律依据的补充第198页
   建议十一 工作内容法律依据的补充第198-200页
   建议十二 职能分配与部门协作法律依据的补充第200-201页
5. 结语与展望第201-203页
   ·结语第201-202页
   ·前景展望第202-203页
附录一 《气候图集》的编制方法第203-222页
 数据收集处理第203-216页
 气候功能分析第216-218页
 规划建议提出第218-222页
附录二 相关规划措施的具体内容及其法律依据第222-257页
 措施1. 限制建设用地范围第222-224页
 措施2. 提高土地开发强度第224-226页
 措施3. 保护与建设开放空间第226-227页
 措施4. 保护与建设大型公园设施第227-228页
 措施5. 保护与建设水面第228-229页
 措施6. 进行屋顶与立面绿化第229-230页
 措施7. 采用低导热、低蓄热的路面材料第230页
 措施8. 保护与建设街道绿化第230-231页
 措施9. 建设城市绿化网络第231页
 措施10. 选择适合城市气候环境的植物种类第231-232页
 措施11. 鼓励雨水保留与入渗第232-234页
 措施12. 提倡雨水收集与利用第234页
 措施13. 保护与建设新鲜空气与冷空气生成区域第234-236页
 措施14. 保护与建设通向居民点内部的城市通风道第236-238页
 措施15. 避免在城郊与山坡形成气流阻碍第238-240页
 措施16. 将阳光充裕的区域作为建设用地第240页
 措施17. 优化建筑物朝向第240-241页
 措施18. 采取保温隔热措施第241-242页
 措施19. 提倡主动式太阳能利用第242页
 措施20. 提倡风能利用第242-243页
 措施21. 普及集中供暖第243-244页
 措施22. 限制或禁用某些燃料第244-246页
 措施23. 规定取暖设备类型第246页
 措施24. 限制街道交通第246-247页
 措施25. 减少交通用地面积第247-248页
 措施26. 鼓励自行车交通与步行第248页
 措施27. 提倡公共交通第248-249页
 措施28. 提倡适当的功能混合第249-251页
 措施29. 进行必要的功能分区第251-253页
 措施30. 建设卫生防护区域或采取技术防护措施第253-254页
 措施31. 为污染物高敏感功能选址第254-255页
 措施32. 在污染源上采取建设或技术措施第255页
 措施33. 在受声建筑物上采取噪声防护措施第255-256页
 措施34. 合理布置建筑物第256-257页
参考文献第257-268页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第268页

论文共2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含咪唑阳离子功能化聚合物及其纳米复合物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下一篇:城市污水污泥电动脱水机理试验研究及多场耦合作用理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