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博弈论方法的人员运动规律研究--以校园为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1.3 人员疏散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3.1 发展历程 | 第11页 |
1.3.2 模型分类 | 第11-12页 |
1.3.3 模型的应用 | 第12-13页 |
1.4 博弈论模型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1 博弈论模型的形成 | 第13-14页 |
1.4.2 博弈论模型的应用状况 | 第14页 |
1.5 课题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4-17页 |
1.5.1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5.2 研究中采用的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2 人员疏散行为建模技术 | 第17-31页 |
2.1 人员疏散中的典型现象 | 第17-23页 |
2.1.1 从众现象 | 第17-18页 |
2.1.2 瓶颈现象 | 第18-20页 |
2.1.3 相向通道现象 | 第20-21页 |
2.1.4 交叉流 | 第21-22页 |
2.1.5 密度波 | 第22-23页 |
2.1.6 快即是慢效应 | 第23页 |
2.2 典型人员疏散模型 | 第23-29页 |
2.2.1 元胞自动机模型 | 第24-25页 |
2.2.2 格子气模型 | 第25-27页 |
2.2.3 社会力模型 | 第27-28页 |
2.2.4.流体力学模型 | 第28-29页 |
2.3 本章小节 | 第29-31页 |
3 博弈论方法 | 第31-37页 |
3.1 博弈论理论 | 第31-33页 |
3.1.1 博弈中的基本概念 | 第31-32页 |
3.1.2 博弈论的理论体系 | 第32-33页 |
3.1.3 博弈论的经典模型 | 第33页 |
3.2 博弈论的应用 | 第33-34页 |
3.3 人员疏散与博弈论理论的联系 | 第34-3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4 人员行为的博弈模型 | 第37-59页 |
4.1 人员形体参数 | 第37-38页 |
4.1.1 人员体型半径 | 第37-38页 |
4.2 参与博弈的人员对象确定 | 第38-44页 |
4.2.1 拥堵情况下的博弈对象确定 | 第38-42页 |
4.2.2 非拥堵情况下的博弈对象确定 | 第42-43页 |
4.2.3 人员行走策略 | 第43-44页 |
4.3 基于几何的人员博弈模型分析 | 第44-57页 |
4.3.1 基于元胞自动机的两人博弈收益模型 | 第44-45页 |
4.3.2 基于几何的两人博弈收益模型 | 第45-47页 |
4.3.3 人员博弈的实验分析 | 第47-57页 |
4.4 模型的行为驱动规则 | 第57-5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5 基于博弈理论的人员行为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第59-69页 |
5.1 仿真系统总框架 | 第59-60页 |
5.2 数据输入 | 第60-61页 |
5.3 存储模块 | 第61-62页 |
5.4 算法驱动模块 | 第62-64页 |
5.5 数据后处理模块 | 第64页 |
5.6 仿真实验 | 第64-67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6.1 主要研究成果 | 第69页 |
6.2 展望 | 第69-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