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1 前言 | 第13-15页 |
1.1 研究的源起 | 第13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1.3 对测试结果的假设 | 第14页 |
1.4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第14-15页 |
1.4.1 研究的重点 | 第14页 |
1.4.2 研究的难点 | 第14页 |
1.4.3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4-15页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1页 |
2.1 本研究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15页 |
2.1.1 预判的界定 | 第15页 |
2.1.2 进攻的界定 | 第15页 |
2.1.3 眼动特征的界定 | 第15页 |
2.2 运动心理领域眼动主要观测指标的研究 | 第15-17页 |
2.2.1 被试注视运动情境时的眼动特征指标 | 第15-16页 |
2.2.2 运动决策反应指标 | 第16页 |
2.2.3 本测试的指标选取及界定 | 第16-17页 |
2.3 眼动技术的应用及其成果研究 | 第17-21页 |
2.3.1 眼动技术在运动心理领域的应用及其成果研究 | 第17-20页 |
2.3.2 眼动技术在格斗对抗性项目的研究 | 第20-21页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21-29页 |
3.1 测试对象 | 第21-22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22-29页 |
3.2.1 文献资料法 | 第22页 |
3.2.2 专家访谈法 | 第22页 |
3.2.3 逻辑分析法 | 第22页 |
3.2.4 测试法 | 第22-28页 |
3.2.5 讨论交流法 | 第28页 |
3.2.6 数理统计法 | 第28-29页 |
4 测试结果 | 第29-48页 |
4.1 第一次试验“预判对手用拳进攻,还是用脚进攻”的结果 | 第29-35页 |
4.1.1 正式测试被试反应时与准确率 | 第29-30页 |
4.1.2 被试注视点数量和注视时间 | 第30-32页 |
4.1.3 被试瞳孔大小 | 第32-33页 |
4.1.4 兴趣区注视点数量 | 第33-34页 |
4.1.5 被试兴趣区注视点百分比 | 第34-35页 |
4.1.6 两组被试的眼动轨迹 | 第35页 |
4.2 第二次试验“预判对手进攻头部,还是躯干”的结果 | 第35-41页 |
4.2.1 被试反应时与准确率 | 第35-37页 |
4.2.2 被试注视点数量和注视时间 | 第37-38页 |
4.2.3 被试瞳孔大小 | 第38-39页 |
4.2.4 兴趣区注视点数量 | 第39-40页 |
4.2.5 被试兴趣区注视点数量与总注视点数量百分比 | 第40-41页 |
4.2.6 两组被试眼动轨迹 | 第41页 |
4.3 预判对手进攻的方向(左边、右边、正面) | 第41-47页 |
4.3.1 被试反应时与准确率 | 第41-43页 |
4.3.2 被试注视点数量和注视时间 | 第43-44页 |
4.3.3 被试瞳孔大小 | 第44-45页 |
4.3.4 兴趣区注视点数量 | 第45-46页 |
4.3.5 被试兴趣区注视点数量与总注视点数量百分比 | 第46-47页 |
4.3.6 两组被试眼动轨迹 | 第47页 |
4.4 三次测试两组被试的注视点分配 | 第47-48页 |
5 测试结果分析 | 第48-56页 |
5.1 不同水平跆拳道运动员反应时与正确率差异比较分析 | 第48-49页 |
5.2 不同水平跆拳道运动员总注视点数量和注视时间比较分析 | 第49-50页 |
5.3 不同水平跆拳道运动员的瞳孔直径大小分析 | 第50-51页 |
5.4 不同水平跆拳道运动员的兴趣区注视点数量 | 第51页 |
5.5 不同水平跆拳道运动员的注视比率分析 | 第51-52页 |
5.6 不同水平跆拳道运动员的注视轨迹分析 | 第52-53页 |
5.7 不同水平运动员预判跆拳道技进攻技术时的注视分配分析 | 第53-56页 |
5.7.1 不同水平运动员辨别直拳技术时的注视分配分析 | 第53页 |
5.7.2 不同水平运动员辨别横踢技术时的注视分配分析 | 第53页 |
5.7.3 不同水平运动员辨别前腿横踢技术时的注视分配分析 | 第53-54页 |
5.7.4 不同水平运动员预判下劈技术时的注视分配分析 | 第54-55页 |
5.7.5 不同水平运动员辨别后踢技术时的注视分配分析 | 第55页 |
5.7.6 不同水平运动员预判旋风踢技术时的注视分配分析 | 第55-56页 |
5.7.7 不同水平运动员预判后旋踢技术时的注视分配分析 | 第56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56-66页 |
6.1 结论 | 第56-60页 |
6.1.1 反应时和正确率 | 第56-57页 |
6.1.2 被试总注视点数量和总注视时间 | 第57页 |
6.1.3 瞳孔直径大小分析 | 第57-58页 |
6.1.4 兴趣区注视点数量和注视停留时间分析 | 第58页 |
6.1.5 被试兴趣区注视点百分比 | 第58页 |
6.1.6 两组被试的眼动轨迹 | 第58-59页 |
6.1.7 三次测试两组被试的注视点分配 | 第59页 |
6.1.8 辨别对手运用进攻技术的较佳时间点和身体部位 | 第59-60页 |
6.2 对策与建议 | 第60-65页 |
6.2.1 提高跆拳道运动员的预判能力的训练方法与手段 | 第60-62页 |
6.2.2 提高跆拳道技术动作隐蔽性训练方法和手段 | 第62-65页 |
6.3 研究的局限 | 第65-66页 |
6.3.1 缺乏一定的生态学效度 | 第65页 |
6.3.2 被试数量较少 | 第65页 |
6.3.3 兴趣区比较粗糙 | 第65-66页 |
7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9-70页 |
附件1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