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阈下读者话语权演化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2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2-19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18页 |
1.2.3 研究现状述评 | 第18-19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9-20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1.4 研究目的、创新点和难点 | 第20-22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20页 |
1.4.2 研究创新点 | 第20-21页 |
1.4.3 研究难点 | 第21-22页 |
2 读者话语权 | 第22-28页 |
2.1 读者话语权的概念界定 | 第22-24页 |
2.1.1 读者:受众&消费者 | 第22-23页 |
2.1.2 话语权:权利&权力 | 第23-24页 |
2.2 读者话语权的构成要素 | 第24-28页 |
2.2.1 资格:读者发声门槛 | 第24-25页 |
2.2.2 空间:读者表达渠道 | 第25-26页 |
2.2.3 地位:表达者权威构建 | 第26-28页 |
3 资格演化:读者发声门槛降低 | 第28-40页 |
3.1 制度门槛下放 | 第28-31页 |
3.1.1 支配型关系:传者中心时代 | 第28-29页 |
3.1.2 竞争型关系:多方话语权博弈 | 第29-30页 |
3.1.3 合作型关系:读者话语权崛起 | 第30-31页 |
3.2 技术门槛弱化 | 第31-35页 |
3.2.1 公共话语平台的开放 | 第32页 |
3.2.2 网络阅读社区的活跃 | 第32-33页 |
3.2.3 电商销售平台的扩张 | 第33-34页 |
3.2.4 智能阅读设备的普及 | 第34页 |
3.2.5 新兴技术变革出版流程 | 第34-35页 |
3.3 身份门槛降低 | 第35-40页 |
3.3.1 读者表达意识强化 | 第35-36页 |
3.3.2 读者参与度深化 | 第36-37页 |
3.3.3 读者意见领袖的崛起 | 第37-39页 |
3.3.4 "把关人"角色泛化 | 第39-40页 |
4 空间演化:读者表达空间拓宽 | 第40-53页 |
4.1 表达渠道 | 第40-42页 |
4.1.1 线上表达渠道延伸 | 第40-41页 |
4.1.2 线下表达场景扩张 | 第41-42页 |
4.2 传播特性 | 第42-47页 |
4.2.1 传播场域的细分化 | 第42-43页 |
4.2.2 传播主体的草根化 | 第43-45页 |
4.2.3 交互网络的复杂化 | 第45-46页 |
4.2.4 读者话语权的阶层结构失衡 | 第46-47页 |
4.3 话语特性 | 第47-53页 |
4.3.1 话语主题的大众性和专业性 | 第47-49页 |
4.3.2 话语诉求的批判性和娱乐性 | 第49-50页 |
4.3.3 话语行为的个性化和创造力 | 第50-51页 |
4.3.4 利益驱动下的话语绑架 | 第51-53页 |
5 地位演化:读者话语地位提升 | 第53-67页 |
5.1 社会认同感上升 | 第53-57页 |
5.1.1 新生代话语权重塑文化生态 | 第53-54页 |
5.1.2 亚文化的崛起与主流化传播 | 第54-55页 |
5.1.3 草根意见领袖的发声与共振 | 第55-57页 |
5.2 行业接受度提高 | 第57-61页 |
5.2.1 行业话语权的多维博弈 | 第57-58页 |
5.2.2 生产主体的认同与协作 | 第58-60页 |
5.2.3 计划主体的倾听与引导 | 第60-61页 |
5.3 产业影响力增强 | 第61-67页 |
5.3.1 需求驱动选题策划 | 第62-63页 |
5.3.2 PUGC生产与互动叙事 | 第63-64页 |
5.3.3 社群经济下的口碑营销 | 第64-65页 |
5.3.4 C2B商业模式创新 | 第65-67页 |
结语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4页 |
附录 | 第74-84页 |
致谢 | 第84-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