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九寨沟县葫芦沟金矿矿床地质特征与成矿规律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10-19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自然地理及经济概况 | 第11-13页 |
1.3 研究历史及现状 | 第13-17页 |
1.3.1 区域地质工作 | 第13页 |
1.3.2 矿产地质工作 | 第13页 |
1.3.3 矿床现状 | 第13-17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17-18页 |
1.5 论文实际工作量 | 第18-19页 |
2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第19-30页 |
2.1 区域地层 | 第19-21页 |
2.2 区域岩浆岩 | 第21-22页 |
2.3 区域构造 | 第22-24页 |
2.3.1 荷叶断裂带 | 第23-24页 |
2.3.2 岷江断裂带 | 第24页 |
2.4 区域地球物理 | 第24-26页 |
2.4.1 重力异常 | 第24-25页 |
2.4.2 航磁异常 | 第25-26页 |
2.5 区域遥感影像 | 第26-27页 |
2.6 区域地球化学 | 第27-28页 |
2.7 区域金矿床 | 第28-30页 |
3 矿区地质特征 | 第30-40页 |
3.1 矿区地层 | 第30-32页 |
3.1.1 三河口组(D_2S) | 第30-32页 |
3.1.2 第四系(Q~(alp)) | 第32页 |
3.2 矿区岩浆岩 | 第32-34页 |
3.2.1 印支晚期花岗斑岩 | 第32-33页 |
3.2.2 燕山早期花岗细晶岩 | 第33-34页 |
3.3 矿区变质岩 | 第34-36页 |
3.3.1 区域变质岩类 | 第35页 |
3.3.2 动力变质岩类 | 第35页 |
3.3.3 热(气)液蚀变岩类 | 第35-36页 |
3.4 矿区构造 | 第36-38页 |
3.4.1 北西西向断裂(NWW) | 第36-37页 |
3.4.2 北东向断裂(NE) | 第37页 |
3.4.3 北西向断裂(NW) | 第37页 |
3.4.4 近南北向断裂(SN) | 第37-38页 |
3.5 矿区地球化学 | 第38-40页 |
4 矿床地质特征 | 第40-65页 |
4.1 矿体特征 | 第40-49页 |
4.1.1 次要矿体 | 第41-43页 |
4.1.2 主要矿体 | 第43-49页 |
4.2 矿石特征 | 第49-60页 |
4.2.1 矿石的矿物成分 | 第49-52页 |
4.2.2 矿石的化学成分 | 第52-54页 |
4.2.3 矿石的结构 | 第54-55页 |
4.2.4 矿石的构造 | 第55-56页 |
4.2.5 矿石的类型 | 第56-58页 |
4.2.6 矿石中金的赋存状态 | 第58-60页 |
4.3 矿体顶底板及夹石特征 | 第60-61页 |
4.3.1 1号矿体 | 第60页 |
4.3.2 9号矿体 | 第60页 |
4.3.3 6号矿体 | 第60-61页 |
4.4 围岩蚀变特征 | 第61-63页 |
4.4.1 硅化 | 第61页 |
4.4.2 黄铁矿化 | 第61-62页 |
4.4.3 褐铁矿化 | 第62页 |
4.4.4 辉锑矿化 | 第62页 |
4.4.5 毒砂矿化 | 第62页 |
4.4.6 碳酸盐化 | 第62-63页 |
4.4.7 石墨化 | 第63页 |
4.5 成矿期次划分 | 第63-65页 |
4.5.1 石英—黄铁矿化阶段 | 第63-64页 |
4.5.2 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 | 第64页 |
4.5.3 碳酸盐化阶段 | 第64-65页 |
5 成矿规律研究 | 第65-73页 |
5.1 地层与成矿的关系 | 第65-66页 |
5.2 岩浆岩与成矿的关系 | 第66-67页 |
5.3 构造与成矿的关系 | 第67-68页 |
5.4 找矿标志及方向 | 第68-73页 |
5.4.1 找矿标志 | 第68-70页 |
5.4.2 找矿方向 | 第70-73页 |
结论 | 第73-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1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