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北1井区奥陶系油藏开发地质特征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9-11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1-24页 |
1.1 选题依据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20页 |
1.2.1 碳酸盐岩储层地质研究 | 第13-15页 |
1.2.2 碳酸盐岩油藏流体分布研究 | 第15-16页 |
1.2.3 玉北 1 井区奥陶系油藏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页 |
1.4 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1.5 完成工作量情况 | 第21-22页 |
1.6 主要认识 | 第22-23页 |
1.7 创新点 | 第23-24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特征 | 第24-35页 |
2.1 地层特征 | 第24-25页 |
2.2 构造演化及主要构造带发育特征 | 第25-35页 |
2.2.1 构造演化 | 第25-28页 |
2.2.2 断裂发育特征 | 第28-30页 |
2.2.3 构造特征 | 第30-31页 |
2.2.4 构造带划分 | 第31-35页 |
第3章 储层特征研究 | 第35-60页 |
3.1 储渗空间类型和主要储层类型 | 第35-47页 |
3.1.1 储渗空间类型 | 第35-46页 |
3.1.2 主要储层类型 | 第46-47页 |
3.2 不同类型储层测井识别标志 | 第47-52页 |
3.2.1 裂缝型储层 | 第47-48页 |
3.2.2 裂缝-孔洞型储层 | 第48-50页 |
3.2.3 溶洞型储层 | 第50-51页 |
3.2.4 储层综合识别标志 | 第51-52页 |
3.3 单井纵向储层发育状况 | 第52-60页 |
3.3.1 单井储层划分 | 第52-58页 |
3.3.2 连井储层对比 | 第58-60页 |
第4章 油水分布特征 | 第60-81页 |
4.1 流体性质 | 第60-67页 |
4.1.1 地层流体性质 | 第60-61页 |
4.1.2 地面流体性质 | 第61-67页 |
4.2 单井剖面油水层划分 | 第67-73页 |
4.2.1 油层电性特征 | 第67-70页 |
4.2.2 水层电性特征 | 第70-71页 |
4.2.3 单井油水层识别 | 第71-73页 |
4.3 油水分布特征 | 第73-75页 |
4.3.1 油气分布广泛,局部较富集 | 第73页 |
4.3.2 构造低部位可能以水为主 | 第73-74页 |
4.3.3 试采表明油气充注程度差 | 第74-75页 |
4.4 油水分布控制因素 | 第75-81页 |
4.4.1 奥陶系油气成藏过程 | 第75-77页 |
4.4.2 岩溶对油水分布的控制 | 第77-79页 |
4.4.3 断裂对油水分布的控制 | 第79-81页 |
第5章 油藏能量与产能评价 | 第81-87页 |
5.1 试油试采特征 | 第81-83页 |
5.1.1 油井产能差异大 | 第81-82页 |
5.1.2 油井无水期短 | 第82页 |
5.1.3 水体能量差别大 | 第82-83页 |
5.2 油藏能量评价 | 第83-84页 |
5.3 产能初步评价 | 第84-87页 |
第6章 油藏类型分析 | 第87-99页 |
6.1 油藏连通性分析 | 第87-92页 |
6.1.1 岩溶储层井间连通性较差 | 第87页 |
6.1.2 流体性质和压力存在明显差异 | 第87-92页 |
6.1.3 单井开发动态差别大 | 第92页 |
6.2 油藏类型 | 第92-93页 |
6.3 油藏充注不足的原因分析 | 第93-96页 |
6.4 开发建议 | 第96-99页 |
6.4.1 油井合理工作制度 | 第96-98页 |
6.4.2 井型和进入古风化面深度 | 第98-99页 |
结论 | 第99-100页 |
致谢 | 第100-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