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论文--中国经济论文--地方经济论文

产业转移问题研究--以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为例

自拟论文创新点第5-6页
中文摘要第6-9页
Abstract第9-12页
图表目次第18-20页
导论第20-27页
    一、研究背景第20-22页
    二、研究意义第22-23页
    三、研究方法第23-24页
    四、研究思路第24-25页
    五、研究难点与拟创新点第25-27页
第一章 产业转移理论综述第27-37页
    第一节 国外对产业转移的理论研究第27-33页
        一、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理论第27-28页
        二、中心外围理论第28-29页
        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第29-30页
        四、雁行理论第30-31页
        五、边际产业扩张理论第31页
        六、垄断优势理论第31-32页
        七、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第32-33页
    第二节 国内对产业转移的理论研究第33-37页
        一、对产业转移动因的研究第33-34页
        二、对产业转移模式的研究第34页
        三、对产业转移效应的研究第34页
        四、对产业转移的战略选择和对策研究第34页
        五、产业转移与区域经济发展第34-35页
        六、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第35页
        七、技术转移的梯度和“反梯度”理论第35-37页
第二章 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与效应分析第37-55页
    第一节 产业转移的内涵第37-40页
        一、产业转移的概念第37页
        二、产业转移的分类第37-39页
        三、产业转移的基本特点第39-40页
    第二节 影响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第40-45页
        一、生产要素的差异性第40-42页
        二、区位因素第42-43页
        三、产业集群第43-44页
        四、产业政策第44-45页
    第三节 产业转移的主要模式第45-48页
        一、成本导向型转移第45-46页
        二、市场开拓型转移第46页
        三、竞争跟进型转移第46-47页
        四、供应链衔接型转移第47页
        五、追求规模经济型转移第47-48页
        六、政策导向型转移第48页
    第四节 产业转移的效应第48-55页
        一、产业转移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第48-50页
        二、产业转移对就业的影响第50-52页
        三、产业转移对资源利用的影响第52-53页
        四、产业转移对其他方面的影响第53-55页
第三章 国际与国内产业转移的实践第55-73页
    第一节 国际产业转移第55-65页
        一、20世纪以来国际产业转移的历程第55-56页
        二、现阶段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特点第56-58页
        三、新一轮跨国产业转移的动因第58-60页
        四、世界产业向中国的转移第60-65页
    第二节 国内产业转移第65-73页
        一、国内产业转移的背景第65-68页
        二、国内产业转移的趋势第68-69页
        三、国内产业转移的特征第69-70页
        四、国内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第70-73页
第四章 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第73-89页
    第一节 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必要性第73-77页
        一、经济地位巨大反差的压力第73-74页
        二、充分发挥湖北省的比较优势的需要第74页
        三、缩小区域之间差距,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第74-77页
        四、承接产业转移是湖北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第77页
    第二节 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可行性第77-89页
        一、湖北省在全国经济梯度中地位的实证分析第77-83页
        二、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SWOT分析第83-89页
第五章 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状况评价第89-107页
    第一节 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背景第89-92页
        一、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即将进入规模化阶段第89页
        二、国内区域间产业转移趋势明显、步伐日益加快第89-90页
        三、国务院对“产业西移”给予了极大的支持第90-91页
        四、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十分激烈第91-92页
    第二节 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第92-99页
        一、湖北成为新一轮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区之一第92-93页
        二、湖北省省内承接产业转移一市独大的局面逐渐改观第93页
        三、三次产业引资持续全面增长,促进湖北省产业结构调整第93-95页
        四、湖北承接的产业转移以沿海等地内资为主第95-96页
        五、湖北承接的产业转移以制造业为主体第96-97页
        六、开发区成为湖北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第97-98页
        七、与其他中部省份相比,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形势不容乐观第98-99页
    第三节 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特征第99-102页
        一、承接产业转移的形式多样化第99-101页
        二、承接产业转移的发展集群化第101-102页
        三、承接产业转移的层次高级化第102页
    第四节 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突出问题第102-107页
        一、承接产业转移的整体规划滞后第102-103页
        二、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第103页
        三、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第103-104页
        四、产业配套能力不强第104-105页
        五、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发展落后第105页
        六、投资软环境仍有待改善第105-107页
第六章 产业转移与湖北省产业结构升级第107-134页
    第一节 湖北省产业结构的现状第107-124页
        一、湖北省三次产业结构的总体评价第107-112页
        二、湖北省农业的内部结构第112-114页
        三、湖北省工业的内部结构第114-118页
        四、湖北省服务业的内部结构第118-124页
    第二节 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行业分布第124-128页
        一、产业转移资本在湖北三次产业间的分布特征第124-125页
        二、产业转移在第一产业内部的特征第125-126页
        三、产业转移在第二产业内部的特征第126页
        四、产业转移在第三产业内部的特征第126-128页
    第三节 承接产业转移对湖北省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第128-134页
        一、承接产业转移对湖北省产业结构优化的正面影响第128-129页
        二、承接产业转移对湖北省产业结构优化的负面影响第129-134页
第七章 承接产业转移背景下湖北省主导产业的选择第134-158页
    第一节 主导产业的概述第134-138页
        一、主导产业的内涵第134-135页
        二、主导产业的特征第135-136页
        三、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综述第136-137页
        四、主导产业基准的选择应遵循的原则第137-138页
    第二节 湖北省主导产业选择的实证分析第138-158页
        一、湖北省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和指标体系的定位第138-144页
        二、基于主成分法的湖北省主导产业选择的实证研究第144-151页
        三、当前湖北省主导产业发展现状第151-158页
第八章 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策略第158-188页
    第一节 产业转移承接的制度环境建设策略第158-166页
        一、产业承接规划建设第158-161页
        二、区域经济协作机制建设第161-162页
        三、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管理创新第162-164页
        四、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第164-166页
    第二节 产业转移承接的载体建设策略第166-172页
        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承接产业转移的硬环境第166-167页
        二、提升企业竞争力,加强承接主体的培育第167-168页
        三、大力发展工业园区,增强产业承载能力和配套能力第168-169页
        四、健全市场体系,扩大市场开放第169-172页
    第三节 产业转移承接的产业发展策略第172-182页
        一、以壮大主导产业为目标的产业承接策略第172-174页
        二、以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为目标的产业承接策略第174-176页
        三、以培育新兴产业为目标的产业承接策略第176-178页
        四、以建设产业集群为目标的产业承接策略第178-182页
    第四节 产业转移承接的可持续发展策略第182-188页
        一、可持续发展观下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基本原则第182-183页
        二、在承接转移中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第183-188页
结语第188-190页
    一、研究结论第188-189页
    二、论文不足之处第189-190页
参考文献第190-200页
攻博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第200-201页
致谢第201页

论文共20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地艺术研究
下一篇:未来移动通信动态资源分配算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