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绪论 | 第10-13页 |
一、 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二、 研究思路和创新之处 | 第12-13页 |
第一章 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大学生运动的展演过程 | 第13-32页 |
第一节 抗战胜利后国统区学生运动的发端 | 第13-19页 |
一、 “甄审与反甄审”运动 | 第13-16页 |
二、 “一二·一”运动 | 第16-19页 |
第二节 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学生运动的发展 | 第19-25页 |
一、 抗议美军暴行爱国运动 | 第19-21页 |
二、 反饥饿、反内战斗争 | 第21-24页 |
三、 反对英法侵犯主权的爱国护权运动 | 第24-25页 |
第三节 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学生运动的高潮 | 第25-32页 |
一、 反饥饿、反迫害斗争 | 第26-29页 |
二、 各地反迫害斗争 | 第29-32页 |
第二章 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大学生运动的历史审视 | 第32-42页 |
第一节 解放战争时期大学生运动的思想动机 | 第32-35页 |
一、 争取和维护学生合法的权利 | 第32-33页 |
二、 坚持和平民主,反对独裁统治 | 第33-34页 |
三、 反对帝国主义侵犯主权 | 第34-35页 |
第二节 解放战争时期大学生运动方式 | 第35-36页 |
一、 开展大规模的罢课、游行、请愿活动 | 第35页 |
二、 撰写抗议书,建立函令通道 | 第35-36页 |
三、 发表呼吁宣言 | 第36页 |
第三节 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领导的大学生运动 | 第36-38页 |
一、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指导 | 第37页 |
二、 第二条战线的正式形成 | 第37-38页 |
第四节 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大学生运动的缺失 | 第38-42页 |
一、 过分参与政治活动而荒废教育与学业 | 第38-40页 |
二、 破坏性的学潮容易加剧社会秩序的混乱 | 第40-42页 |
第三章 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大学生运动的精神遗产 | 第42-53页 |
第一节 抗争列强干涉内政的爱国主义精神 | 第42-45页 |
一、 高举爱国主义旗帜,体现高度的历史使命感 | 第42-44页 |
二、 不畏强权和凶暴的势力,坚持正义斗争 | 第44-45页 |
第二节 反抗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民主自由精神 | 第45-47页 |
一、 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为民主自由抗争 | 第45-46页 |
二、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奉献牺牲 | 第46-47页 |
第三节 保障大学生合法权利的人权自由精神 | 第47-50页 |
一、 提倡享有人身自由、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基本权利 | 第47-49页 |
二、 把握生命权是享有其它权利的基础 | 第49-50页 |
第四节 关注民族危亡的忧国忧民精神 | 第50-53页 |
一、 时刻为国家的前途、人民的命运担忧分愁 | 第50-51页 |
二、 闪耀大公无私的思想光辉 | 第51-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一览表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