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研究--以河南省高校为例
| 目录 | 第5-7页 |
| 中文摘要 | 第7-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一、绪论 | 第10-18页 |
| (一) 研究的意义 | 第10-12页 |
| 1、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 2、现实意义 | 第11-12页 |
| (二)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 1、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2、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三) 研究方法、步骤以及创新之处 | 第15-18页 |
| 1、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 2、研究步骤 | 第17页 |
| 3、创新点 | 第17页 |
| 4、不足之处 | 第17-18页 |
| 二、相关概念及其特点 | 第18-23页 |
| (一) 相关概念 | 第18-20页 |
| 1、志愿者 | 第18页 |
| 2、志愿服务 | 第18-19页 |
| 3、志愿精神 | 第19页 |
| 4、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 | 第19-20页 |
| (二) 特点 | 第20-23页 |
| 1、志愿服务的特点 | 第20页 |
| 2、大学生志愿精神的特点 | 第20-22页 |
| 3、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特点 | 第22-23页 |
| 三、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重要意义及内容 | 第23-28页 |
| (一) 志愿精神培育的意义 | 第23-25页 |
| 1、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 第23-24页 |
| 2、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 第24-25页 |
| 3、有利于传统美德的发扬和大学生自身的发展 | 第25页 |
| (二) 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内容 | 第25-28页 |
| 1、志愿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灵魂 | 第26页 |
| 2、志愿精神以公共精神为内核 | 第26-27页 |
| 3、志愿精神以关怀精神为基石 | 第27-28页 |
| 四、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8-44页 |
| (一) 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现状调查 | 第28-40页 |
| 1、注重培育大学生对志愿精神的认知 | 第28-31页 |
| 2、通过参加志愿服务培养志愿精神 | 第31-34页 |
| 3、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动因调查 | 第34-36页 |
| 4、对志愿者组织的看法 | 第36页 |
| 5、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状况调查 | 第36-40页 |
| (二) 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 | 第40-42页 |
| 1、大学生对志愿精神认识不足 | 第40页 |
| 2、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渠道单一化 | 第40-41页 |
| 3、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机制不健全 | 第41-42页 |
| (三) 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2-44页 |
| 1、家庭缺乏志愿精神的传承 | 第42页 |
| 2、学校缺乏志愿精神的教育 | 第42-43页 |
| 3、社会缺乏志愿精神的氛围 | 第43-44页 |
| 五、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对策研究 | 第44-54页 |
| (一) 健全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育机制 | 第44-47页 |
| 1、建立健全大学课程教学的改革机制 | 第44-45页 |
| 2、完善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激励机制 | 第45页 |
| 3、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训机制 | 第45-46页 |
| 4、完善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保障机制 | 第46-47页 |
| (二) 营造志愿精神培育的人文氛围 | 第47-50页 |
| 1、在家庭中营造志愿精神培育的良好氛围 | 第48页 |
| 2、以校园为依托来培育大学生志愿精神 | 第48-49页 |
| 3、以社会为平台积极引导培育志愿精神 | 第49-50页 |
| (三) 对大学生进行志愿精神综合素养培育 | 第50-54页 |
| 1、强化志愿精神内涵教育是关键 | 第50-51页 |
| 2、常态化发展是志愿精神培育的目标 | 第51-52页 |
| 3、内化志愿精神是途径 | 第52页 |
| 4、尊重志愿精神培育规律是核心 | 第52-54页 |
| 结论 | 第54-55页 |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 附录 | 第58-6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1-62页 |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