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2页 |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2-18页 |
(一)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 选题背景 | 第12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2-17页 |
1.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2-14页 |
2.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 第14-17页 |
(三) 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 第17-18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3. 创新点 | 第17-18页 |
二、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概述 | 第18-26页 |
(一) 两大基本前提 | 第18-19页 |
1. 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民自我选择权利的扩大 | 第18页 |
2. 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 第18-19页 |
(二) 相关概念研究 | 第19-21页 |
1. 合作 | 第19页 |
2. 合作经济 | 第19页 |
3.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 | 第19-21页 |
(三)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村传统集体经济的关系 | 第21-22页 |
1. 所有制不同 | 第21-22页 |
2. 经营方式不同 | 第22页 |
3. 约束范围不同 | 第22页 |
4. 分配形式不同 | 第22页 |
(四) 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 第22-26页 |
1. 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状况 | 第22-24页 |
2. 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24-26页 |
三、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基础理论 | 第26-29页 |
(一)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合作经济理论 | 第26页 |
1. 关于合作社的性质和产生条件 | 第26页 |
2. 资本主义制度下合作社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 第26页 |
3. 合作社的原则 | 第26页 |
(二) 列宁的社会主义合作制思想 | 第26-27页 |
1. 合作社的性质 | 第26-27页 |
2. 合作社的建立原则 | 第27页 |
3. 强调消费合作社 | 第27页 |
(三) 毛泽东的农业合作化思想 | 第27页 |
1. 农业合作化的政治意义 | 第27页 |
2. 农业合作化的经济意义 | 第27页 |
3. 合作社的经营 | 第27页 |
(四) 邓小平的“两个飞跃”重要思想 | 第27-29页 |
1. “两个飞跃” | 第27-28页 |
2. 集体经济 | 第28-29页 |
四、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三大动因分析 | 第29-46页 |
(一) 直接动因 | 第29-32页 |
1. 农民的角度 | 第29-31页 |
2. 政府的角度 | 第31-32页 |
(二) 根本动因 | 第32-40页 |
1. 生产力的发展 | 第32-33页 |
2. 农产品的市场交易成本 | 第33-40页 |
(三) 理性动因 | 第40-46页 |
1. 农民的理性探讨 | 第41-42页 |
2. 农民合作行为的理性探讨 | 第42-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