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网络下匿名通信技术的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0-16页 |
1.2.1 基于Mix的匿名通信系统 | 第11-13页 |
1.2.2 基于广播/多播的匿名通信系统 | 第13页 |
1.2.3 基于单代理技术的匿名通信系统 | 第13-15页 |
1.2.4 基于P2P的匿名通信系统 | 第15-16页 |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 论文的整体结构 | 第17-19页 |
第二章 P2P匿名通信技术 | 第19-33页 |
2.1 匿名通信 | 第19-23页 |
2.1.1 匿名通信概述 | 第19-21页 |
2.1.2 匿名通信技术分类 | 第21-22页 |
2.1.3 匿名通信基本概念 | 第22-23页 |
2.2 P2P匿名通信系统 | 第23-30页 |
2.2.1 P2P网络定义 | 第24-25页 |
2.2.2 P2P网络特点 | 第25-27页 |
2.2.3 P2P匿名通信技术 | 第27-30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0-33页 |
第三章 分组匿名通信系统RRACS的设计 | 第33-47页 |
3.1 系统基本功能描述 | 第33-36页 |
3.1.1 PGACS的分组机制 | 第33-34页 |
3.1.2 系统的基本思想 | 第34页 |
3.1.3 系统基本结构 | 第34-36页 |
3.2 系统工作机制 | 第36-40页 |
3.2.1 系统初始化 | 第36页 |
3.2.2 系统成员的加入 | 第36-37页 |
3.2.3 系统成员的退出 | 第37-38页 |
3.2.4 小组分裂和合并机制 | 第38-39页 |
3.2.5 匿名通信机制 | 第39-40页 |
3.3 匿名撤销机制 | 第40-41页 |
3.4 信誉度机制 | 第41-42页 |
3.4.1 节点自私行为对匿名性的影响 | 第41页 |
3.4.2 系统对自私行为的惩罚机制 | 第41-42页 |
3.4.3 通信过程中的信誉反馈 | 第42页 |
3.5 系统性能分析 | 第42-44页 |
3.5.1 匿名性分析 | 第42-44页 |
3.5.2 性能分析 | 第4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4-47页 |
第四章 分组匿名通信系统RRACS的实现 | 第47-57页 |
4.1 系统总体架构 | 第47页 |
4.2 数据包格式 | 第47-48页 |
4.3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第48-54页 |
4.3.1 成员管理模块 | 第48-51页 |
4.3.2 消息处理模块的设计 | 第51-53页 |
4.3.3 匿名撤销模块的设计 | 第53-54页 |
4.4 RRACS与其它系统的比较 | 第54-5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7-59页 |
5.1 本文工作总结 | 第57页 |
5.2 未来工作展望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致谢 | 第63-65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