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前言 | 第10-31页 |
1.1 配位化学简介 | 第10-11页 |
1.2 配位聚合物 | 第11-12页 |
1.3 含氮杂环配体及杂芳基硫醚配体的Ag~I 配合物 | 第12-21页 |
1.4 硫醚配体的Ag~I络合物 | 第21-25页 |
1.5 四唑及其衍生物合成及应用 | 第25-29页 |
1.5.1 四唑衍生物的合成研究 | 第25-27页 |
1.5.2 四唑及其衍生物的用途 | 第27-29页 |
1.6 本论文选题依据及所取得的成果 | 第29-31页 |
第二章 以苯基四唑为端基的柔性双硫醚配体的Ag~I配位化学研究 | 第31-63页 |
2.1 配体与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33-40页 |
2.1.1 配体的合成 | 第33-35页 |
2.1.2 配合物的合成 | 第35-36页 |
2.1.3 配体和配合物晶体结构测定 | 第36-40页 |
2.2 配体与配合物的晶体结构解析 | 第40-59页 |
2.2.1 配体的晶体结构 | 第40-45页 |
2.2.1.1 配体1,2-双(1-苯基-1,2,3,4-四唑-5-硫)乙烷(L~2)的晶体结构 | 第40-41页 |
2.2.1.2 配体1,6-双(1-苯基-1,2,3,4-四唑-5-硫)己烷(L~5)的晶体结构 | 第41-43页 |
2.2.1.3 配体2,2’–双(1–苯基–1,2,3,4–四唑–5–硫)乙醚(L~6)的晶体结构 | 第43-45页 |
2.2.2 连接基团为–CH_2CH_2–的双苯基四唑硫醚配体L~2的Ag~I配合物 | 第45-51页 |
2.2.2.1 具有三维网络结构的配合物[Ag_2L~2(NO_3)_2]_∞(1) | 第45-48页 |
2.2.2.2 具有二维网状结构的配合物[Ag_2L~2(ClO_4)_2]_∞(2) | 第48-51页 |
2.2.3 连接基团为–CH_2CH_2CH_2–双苯基四唑硫醚配体L~3三维网络结构的配合物{[Ag_2L~3CIO_4]CIO_4}_∞(3) | 第51-54页 |
2.2.4 连接基团为–CH_2CH_2CH_2CH_2–的双苯基四唑硫醚配体 L~4 的 Ag~I 配合物 | 第54-59页 |
2.2.4.1 具有三维网络结构的配合物{[Ag_2L~4](ClO_4)_2}_∞(4) | 第54-57页 |
2.2.4.2 具有二维网络结构的配合物[Ag_2L~4(NO_3)_2]_∞(5) | 第57-59页 |
2.3 讨论 | 第59-61页 |
2.3.1 Ag~I 离子的配位构型 | 第59-60页 |
2.3.2 配体S 原子间连接基团的性质对配合物结构的影响 | 第60-61页 |
2.3.3 阴离子对配合物结构的影响 | 第61页 |
2.4 小结 | 第61-63页 |
第三章 以苯基四唑为端基的刚性双硫醚配体的Ag~I配位化学研究 | 第63-82页 |
3.1 配体及配合物的合成与结构表征 | 第64-69页 |
3.1.1 配体的合成 | 第64-66页 |
3.1.2 配合物的合成 | 第66页 |
3.1.3 配体和配合物晶体结构测定 | 第66-69页 |
3.2 配体与配合物的晶体结构解析 | 第69-79页 |
3.2.1 反1,4-双(1-苯基-1,2,3,4-四唑-5-硫)-2-丁烯(L~8)的晶体结构 | 第69-70页 |
3.2.2 1,2-双(1-苯基-1,2,3,4-四唑-5-硫甲基)苯(L~(11))的晶体结构 | 第70-73页 |
3.2.3 连接基团为反–2–丁烯–1,4–双基双硫醚配体L~8 的Ag~I 配合物 | 第73-79页 |
3.2.3.1 具有二维结构的配合物[AgL_(0.5)~8(NO_3)(H_2O)_(0.25)]_(2∞)(6) | 第73-76页 |
3.2.3.2 具有二维网状结构的配合物{[Ag_2L~8](ClO_4)_2}_∞(7) | 第76-79页 |
3.3 讨论 | 第79-81页 |
3.3.1 配体中S 原子间连接基团对配合物结构的影响 | 第79-80页 |
3.3.2 阴离子和溶剂对配合物结构的影响 | 第80-81页 |
3.4 小结 | 第81-82页 |
第四章 以苯基四唑为端基的三头硫醚配体的Ag~I配位化学研究 | 第82-97页 |
4.1 配体与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83-86页 |
4.1.1 配体的合成 | 第83页 |
4.1.2 配合物的合成 | 第83-84页 |
4.1.3 配体和配合物晶体结构测定 | 第84-86页 |
4.2 配体和配合物的晶体结构解析 | 第86-93页 |
4.2.1 配体1,3,5-三甲基-2,4,6-三(1-苯基-1,2,3,4 四唑-5-硫甲基)苯(L~(13))的晶体结构 | 第86-88页 |
4.2.2 连接基团为2,4,6-三甲基-1,3,5-苯三甲基的一维链状结构的配合物{[AgL_2~(13)](CHCl_3)_2(NO_3)}_∞(8) | 第88-91页 |
4.2.3 连接基团为2,4,6-三甲基-1,3,5-苯三甲基的二维网状配合物[AgL_2~(13)](CHCl_3)(ClO_4)}_∞(9) | 第91-93页 |
4.3 讨论 | 第93-96页 |
4.3.1 S原子间连接基团为柔性连接基团的双硫醚配体L~2、L~3、L~4 的Ag~I 配合物 | 第93-94页 |
4.3.2 S原子间连接基团为刚性反-2-丁烯-1,4-双基双硫醚配体的两个Ag~I 配合物 | 第94-95页 |
4.3.3 连接基团为2,4,6-三甲基-1,3,5-苯三甲基的三头硫醚配体L~(13)的两个Ag~I配合物 | 第95-96页 |
4.4 小结 | 第96-97页 |
第五章 苯基四唑为端基多头硫醚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及其 Ag~I配合物的光谱性质 | 第97-107页 |
5.1 苯基四唑为端基的多头硫醚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 第97-99页 |
5.2 苯基四唑为端基的多头硫醚化合物的光谱性质 | 第99-106页 |
5.2.1 红外光谱(IR) | 第99-100页 |
5.2.2 配合物及配体的紫外光谱 | 第100-102页 |
5.2.3 配合物及配体的荧光光谱 | 第102-106页 |
5.3 小结 | 第106-107页 |
第六章 尿嘧啶衍生物的综述 | 第107-126页 |
6.1 杂环化合物的研究对象及意义 | 第107-108页 |
6.2 嘧啶及嘧啶衍生物 | 第108-125页 |
6.2.1 以嘧啶、硫尿嘧啶及其衍生物为原料进行的合成修饰 | 第109-116页 |
6.2.2 以硫尿嘧啶及其衍生物为配体与金属阳离子进行的配位反应 | 第116-122页 |
6.2.3 尿嘧啶、硫尿嘧啶及其衍生物的生物活性 | 第122-125页 |
6.3 论文选题意义和设计思路 | 第125-126页 |
第七章 多头尿嘧啶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的研究 | 第126-134页 |
7.1 仪器与试剂 | 第126页 |
7.2 多头化尿嘧啶衍生物的合成反应 | 第126-127页 |
7.3 多头化尿嘧啶衍生物的合成方法 | 第127-128页 |
7.4 结果与讨论 | 第128-131页 |
7.4.1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和表征 | 第128-129页 |
7.4.2 制备多头尿嘧啶衍生物的讨论 | 第129-130页 |
7.4.3 化合物有机波谱分析 | 第130-131页 |
7.4.3.1 红外光谱(IR) | 第130-131页 |
7.4.3.2 核磁共振(NMR) | 第131页 |
7.5 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 第131-133页 |
7.5.1 抗肿瘤活性筛选方法 | 第131-132页 |
7.5.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132-133页 |
7.6 小结 | 第133-134页 |
结论 | 第134-136页 |
参考文献 | 第136-157页 |
发表论文情况 | 第157-158页 |
附录 | 第158-162页 |
致谢 | 第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