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引言 | 第12页 |
1.2 聚合物微孔材料 | 第12-14页 |
1.3 物理发泡剂 | 第14-15页 |
1.4 成核剂 | 第15-17页 |
1.5 有序介孔二氧化硅 | 第17页 |
1.6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7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s-OMS接枝改性并用于发泡研究 | 第19-37页 |
2.1 引言 | 第19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19-25页 |
2.2.1 实验原料规格与精制方法 | 第19-20页 |
2.2.2 实验用仪器及设备 | 第20页 |
2.2.3 OMS合成及引发剂的接枝 | 第20-21页 |
2.2.4 OMS接枝[MATMA][BF_4]、Styrene | 第21页 |
2.2.5 OMS及改性粒子模板剂的去除 | 第21-22页 |
2.2.6 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22页 |
2.2.7 发泡材料的制备 | 第22-23页 |
2.2.8 表征手段 | 第23-25页 |
2.2.8.1 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 | 第23页 |
2.2.8.2 氮气吸附脱附测试(BET) | 第23页 |
2.2.8.3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23页 |
2.2.8.4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 | 第23页 |
2.2.8.5 热重分析(TGA) | 第23-24页 |
2.2.8.6 常压称重法测试CO_2吸附值 | 第24页 |
2.2.8.7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 | 第24页 |
2.2.8.8 发泡材料本体密度的测定 | 第24页 |
2.2.8.9 复合材料高压溶解度的测试 | 第24页 |
2.2.8.10 扫描电镜(SEM) | 第24-25页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5-36页 |
2.3.1 表征无机粒子、改性粒子的物理特性 | 第25-30页 |
2.3.1.1 透射电镜表征分散性、粒子形貌 | 第25-26页 |
2.3.1.2 氮气吸附脱附表征比表面及孔形貌 | 第26-27页 |
2.3.1.3 小角激光衍射表征粒子孔结构 | 第27页 |
2.3.1.4 红外分析表征粒子上的基团 | 第27-28页 |
2.3.1.5 热失重分析接枝质量 | 第28-29页 |
2.3.1.6 粒子CO_2吸附性能表征亲CO_2性能 | 第29-30页 |
2.3.2 表征复合材料 | 第30-32页 |
2.3.2.1 透射电镜分析粒子在聚合物中分散性 | 第30页 |
2.3.2.2 扫描电镜分析泡孔形貌 | 第30-31页 |
2.3.2.3 DSC热分析玻璃化转变区 | 第31页 |
2.3.2.4 CO_2溶解度分析材料亲CO_2性质 | 第31-32页 |
2.3.3 表征发泡材料的孔形貌 | 第32-3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二氧化硅粒子用于发泡对比研究 | 第37-54页 |
3.1 引言 | 第37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7-41页 |
3.2.1 实验原料规格与精制方法 | 第37-38页 |
3.2.2 实验用仪器及设备 | 第38页 |
3.2.3 二氧化硅合成及改性 | 第38页 |
3.2.4 PMMA与二氧化硅的混合成型 | 第38-39页 |
3.2.5 PMMA及复合物的超临界发泡 | 第39页 |
3.2.6 表征手段 | 第39-41页 |
3.2.6.1 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 | 第39页 |
3.2.6.2 氮气吸附脱附测试(BET) | 第39页 |
3.2.6.3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39-40页 |
3.2.6.4 热重分析(TGA) | 第40页 |
3.2.6.5 接触角分析 | 第40页 |
3.2.6.6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 | 第40页 |
3.2.6.7 动态热机械分析(DMA) | 第40页 |
3.2.6.8 发泡材料本体密度的测定 | 第40页 |
3.2.6.9 扫描电镜(SEM) | 第40-41页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1-53页 |
3.3.1 表征二氧化硅、改性二氧化硅 | 第41-43页 |
3.3.1.1 透射电镜分析分散性、粒子形貌 | 第41页 |
3.3.1.2 孔分析 | 第41-42页 |
3.3.1.3 热失重分析 | 第42-43页 |
3.3.1.4 粒子表面性能分析 | 第43页 |
3.3.2 表征复合材料 | 第43-44页 |
3.3.2.1 材料热性能分析 | 第43-44页 |
3.3.2.2 粒子在基体中分散性分析 | 第44页 |
3.3.3 表征发泡材料 | 第44-53页 |
3.3.3.1 不同发泡温度微孔形貌 | 第44-47页 |
3.3.3.2 不同发泡压力微孔形貌 | 第47-50页 |
3.3.3.3 不同泄压速率微孔形貌 | 第50-5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四章 结论、创新点和展望 | 第54-56页 |
4.1 结论 | 第54页 |
4.2 创新点 | 第54-55页 |
4.3 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