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1.2.1 蓝藻细胞特性 | 第11-13页 |
1.2.2 目前常用的处理工艺 | 第13-14页 |
1.2.3 各种氧化剂对藻细胞的效果 | 第14-15页 |
1.2.4 氧化剂对藻毒素的作用速率对比和水质的影响 | 第15-17页 |
1.3 过二硫酸盐的性质 | 第17-19页 |
1.3.1 过硫酸根的活化 | 第18页 |
1.3.2 通过UV活化降解 | 第18-19页 |
1.3.3 超声活化 | 第19页 |
1.3.4 过渡金属活化 | 第19页 |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第19-21页 |
1.4.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9-20页 |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0-21页 |
第2章 实验设备与方法 | 第21-26页 |
2.1 实验设备与药剂 | 第21-22页 |
2.2 铜绿微囊藻的培养 | 第22-23页 |
2.2.1 藻种的选择与培养 | 第22-23页 |
2.2.2 铜绿微囊藻的细胞浓度测定 | 第23页 |
2.3 水质指标的测定 | 第23-25页 |
2.3.1 总有机碳的测定 | 第23页 |
2.3.2 UV254 | 第23-24页 |
2.3.3 铁离子浓度的测定 | 第24页 |
2.3.4 官能团的变化 | 第24页 |
2.3.5 三维荧光光谱 | 第24-25页 |
2.4 铜绿微囊藻细胞的表征 | 第25-26页 |
2.4.1 表面电位 | 第25页 |
2.4.2 铜绿微囊藻细胞壁完整性的表征 | 第25页 |
2.4.3 藻细胞形态表征 | 第25-26页 |
第3章 过硫酸盐对模型化合物的去除效能研究 | 第26-41页 |
3.1 过硫酸盐对蛋白质的降解效能研究 | 第26-31页 |
3.1.1 过硫酸盐投加量对牛血清蛋白TOC的去除效果 | 第26-27页 |
3.1.2 过硫酸盐投加量对牛血清蛋白溶液Zeta电位的影响 | 第27-28页 |
3.1.3 过硫酸盐投加量对牛血清蛋白溶液UV254吸光度的影响 | 第28-29页 |
3.1.4 过硫酸盐投加量对牛血清蛋白溶液荧光特性的影响 | 第29-31页 |
3.2 过硫酸盐对腐殖酸的降解效能研究 | 第31-35页 |
3.2.1 过硫酸盐投加量对腐殖酸溶液TOC的去除效果 | 第31-32页 |
3.2.2 过硫酸盐投加量对腐殖酸溶液Zeta电位的影响 | 第32页 |
3.2.3 过硫酸盐投加量对腐殖酸溶液UV254吸光度的影响 | 第32-33页 |
3.2.4 过硫酸盐投加量对腐殖酸溶液荧光特性的影响 | 第33-35页 |
3.3 过硫酸盐对多糖类物质的降解效能研究 | 第35-37页 |
3.3.1 过硫酸盐投加量对海藻酸钠溶液TOC的去除效果 | 第35页 |
3.3.2 过硫酸盐投加量对腐殖酸溶液Zeta电位的影响 | 第35-36页 |
3.3.3 过硫酸盐投加量对海藻酸钠溶液UV254吸光度的影响 | 第36-37页 |
3.4 过硫酸盐对模型化合物混合物的降解效能 | 第37-39页 |
3.4.1 过硫酸盐对模型化合物混合物氧化前后Zeta电位的影响 | 第37页 |
3.4.2 过硫酸盐对模型化合物混合物氧化前后荧光特性的影响 | 第37-39页 |
3.5 小结 | 第39-41页 |
第4章 过硫酸盐对铜绿微囊藻的去除效果探究 | 第41-49页 |
4.1 过硫酸盐对藻细胞絮凝效果研究 | 第41-44页 |
4.1.1 过硫酸盐投加量对培养液铜绿微囊藻细胞的去除效果影响 | 第41-42页 |
4.1.2 过硫酸盐投加量对培养液铜绿微囊藻细胞Zeta电位的影响 | 第42-44页 |
4.2 过硫酸盐对处理后上清液的效果研究 | 第44-48页 |
4.2.1 过硫酸盐投加量对上清液电导率的影响 | 第44-45页 |
4.2.2 过硫酸盐投加量对上清液铁离子含量的影响 | 第45页 |
4.2.3 过硫酸盐对处理后上清液中荧光特性的影响 | 第45-48页 |
4.3 小结 | 第48-49页 |
第5章 过硫酸盐预氧化处理铜绿微囊藻的机理探究 | 第49-57页 |
5.1 过硫酸盐对处理后上清液中官能团变化的影响 | 第49-51页 |
5.2 过硫酸盐氧化对铜绿微囊藻细胞形态的影响 | 第51-56页 |
5.2.1 过硫酸盐氧化后的细胞完整性变化 | 第51-54页 |
5.2.2 过硫酸盐氧化后的细胞絮凝体形态变化 | 第54-56页 |
5.3 小结 | 第56-57页 |
结论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