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2-24页 |
1.1 沼液还田的背景 | 第12页 |
1.2 沼液还田对土壤的影响 | 第12-19页 |
1.2.1 沼液还田对土壤碳的影响 | 第13-15页 |
1.2.2 沼液还田对土壤氮的影响 | 第15-18页 |
1.2.3 沼液还田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 第18-19页 |
1.2.4 沼液还田对土壤的其它影响 | 第19页 |
1.3 沼液氮素的特征 | 第19-21页 |
1.3.1 沼液氨氮为主含碳较少 | 第19页 |
1.3.2 沼液氨氮还田后的去向 | 第19-20页 |
1.3.3 沼液氨氮容易被硝化 | 第20-21页 |
1.4 科学问题的提出 | 第21-24页 |
1.4.1 无作物情况下沼液还田后的氮淋溶等有待探讨 | 第21页 |
1.4.2 沼液灌溉下的氮淋溶等过程有待探讨 | 第21-22页 |
1.4.3 沼液DOC/TN对氮淋溶等过程的影响有待探讨 | 第22-24页 |
第2章 引言 | 第24-28页 |
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4-25页 |
2.2 研究目标 | 第25页 |
2.3 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2.3.1 沼液施氮强度对氮淋溶等相关过程的影响 | 第25页 |
2.3.2 沼液灌溉中施氮强度的优选与氮淋溶敏感期的识别 | 第25页 |
2.3.3 沼液DOC/TN对土壤氮淋溶等过程和微生物的影响 | 第25页 |
2.3.4 土壤含水率与温度对土壤氮淋溶和N_2O排放的影响 | 第25-27页 |
2.4 技术路线 | 第27-28页 |
第3章 沼液施氮强度对氮淋溶过程的影响 | 第28-50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8-33页 |
3.1.1 供试材料 | 第28页 |
3.1.2 试验装置 | 第28-29页 |
3.1.3 试验设计 | 第29-30页 |
3.1.4 土壤温度等试验条件 | 第30-31页 |
3.1.5 采样与分析 | 第31-32页 |
3.1.6 表征土壤硝化和土壤呼吸的估算 | 第32-33页 |
3.2 结果 | 第33-47页 |
3.2.1 淋溶出水分析结果 | 第33-39页 |
3.2.2 土壤分析结果 | 第39-44页 |
3.2.3 植被相关结果 | 第44-45页 |
3.2.4 土壤硝化和土壤呼吸 | 第45-47页 |
3.3 讨论 | 第47-49页 |
3.3.1 施氮强度对总氮淋溶和硝氮淋溶的影响 | 第47页 |
3.3.2 施氮强度对土壤硝化的影响 | 第47-48页 |
3.3.3 施氮强度对土壤矿化和微生物的影响 | 第48页 |
3.3.4 施氮强度对土壤微生物群落(PLFA)的影响 | 第48-49页 |
3.3.5 施氮强度对出水pH、土壤pH和天然植被的影响 | 第49页 |
3.4 小结 | 第49-50页 |
第4章 沼液灌溉中氮淋溶敏感期的识别与施氮强度的优选 | 第50-62页 |
4.1 识别淋溶敏感期和优选农作方案的方法的建立 | 第50-53页 |
4.1.1 识别原理 | 第50页 |
4.1.2 相关计算方法 | 第50-53页 |
4.2 沼液灌溉氮淋溶数据的处理及其结果 | 第53-57页 |
4.2.1 参数设定 | 第53-55页 |
4.2.2 计算结果 | 第55-57页 |
4.3 沼液灌溉中氮淋溶敏感期的识别 | 第57-60页 |
4.4 沼液灌溉中施氮强度的优选 | 第60页 |
4.5 小结 | 第60-62页 |
第5章 沼液DOC/TN对土壤氮淋溶过程和微生物的影响 | 第62-90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62-65页 |
5.1.1 供试材料 | 第62-63页 |
5.1.2 试验装置 | 第63页 |
5.1.3 试验设计 | 第63-64页 |
5.1.4 采样与分析 | 第64页 |
5.1.5 土壤细菌的WGCNA分析 | 第64-65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65-89页 |
5.2.1 DOC/TN对氮淋溶等的影响 | 第65-70页 |
5.2.2 DOC/TN对土壤中相关过程的影响 | 第70-75页 |
5.2.3 DOC/TN对土壤PLFA种类及其含量影响 | 第75-77页 |
5.2.4 DOC/TN对土壤细菌等的影响 | 第77-83页 |
5.2.5 土壤硝化相关细菌的识别 | 第83-89页 |
5.3 小结 | 第89-90页 |
第6章 土壤含水率与温度对土壤氮淋溶和N_2O排放的影响 | 第90-104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90-93页 |
6.1.1 供试材料 | 第90-91页 |
6.1.2 试验装置 | 第91页 |
6.1.3 试验设计 | 第91-92页 |
6.1.4 采样与分析 | 第92-93页 |
6.1.5 数据处理 | 第93页 |
6.2 结果 | 第93-99页 |
6.2.1 淋溶出水分析结果 | 第93-96页 |
6.2.2 土壤分析结果 | 第96-98页 |
6.2.3 气体排放监测结果 | 第98-99页 |
6.3 讨论 | 第99-103页 |
6.3.1 高土壤含水率对土壤硝化的抑制 | 第99-100页 |
6.3.2 提高环境温度对氮淋溶的促进 | 第100页 |
6.3.3 高DOC/TN对土壤有机质矿化的缓解 | 第100-101页 |
6.3.4 高DOC/TN对土壤氮固持的促进 | 第101页 |
6.3.5 DOC/TN对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 | 第101-102页 |
6.3.6 DOC/TN对土壤的氮素的归趋的影响 | 第102页 |
6.3.7 DOC/TN对土壤的全球增温潜势的影响 | 第102-103页 |
6.4 小结 | 第103-104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4-106页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04页 |
7.2 论文创新点 | 第104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104-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20页 |
附录 | 第120-122页 |
致谢 | 第122-124页 |
论文、专利及参加的课题 | 第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