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6-9页 |
缩略词 | 第9-10页 |
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前言 | 第14-16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6-24页 |
1.1 植物雄性不育的表现 | 第16-19页 |
1.1.1 植物雄性不育的类型 | 第16-17页 |
1.1.2 植物雄性不育株与可育株形态学表现差异 | 第17页 |
1.1.3 植物雄性不育株与可育株细胞学表现差异 | 第17-18页 |
1.1.3.1 减数分裂及以前时期细胞学差异 | 第17-18页 |
1.1.3.2 减数分裂后花粉粒时期细胞学表现差异 | 第18页 |
1.1.4 植物雄性不育株与可育株超微结构表现差异 | 第18-19页 |
1.1.5 植物雄性不育株与可育株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1.5.1 形态观察 | 第19页 |
1.1.5.2 花粉粒染色观察 | 第19页 |
1.1.5.3 半薄切片或石蜡切片观察花粉发育过程 | 第19页 |
1.1.5.4 透射电镜观察超微结构 | 第19页 |
1.2 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 | 第19-24页 |
1.2.1 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 | 第19-20页 |
1.2.2 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应用 | 第20-22页 |
1.2.3 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展望 | 第22-24页 |
2 白菜不同来源雄性不育株形态学和细胞学观察 | 第24-40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4-25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24页 |
2.1.2 花器官长度的测量 | 第24页 |
2.1.3 花粉生活力观察 | 第24-25页 |
2.1.4 扫描电镜观察花粉形态 | 第25页 |
2.1.5 光学显微镜观察花药细胞学形态 | 第25页 |
2.1.6 透射电镜观察花粉超微结构 | 第25页 |
2.2 结果 | 第25-38页 |
2.2.1 不育株与可育株形态学表现无显著性差异 | 第25-27页 |
2.2.1.1 花器官长度无显著性差异 | 第25-27页 |
2.2.1.2 花器官形态存在差异 | 第27页 |
2.2.2 花粉形态学及细胞学表现存在差异 | 第27-38页 |
2.2.2.1 扫描电镜观察花粉形态存在差异 | 第27-29页 |
2.2.2.2 花粉染色有差异 | 第29-32页 |
2.2.2.3 半薄切片观察 | 第32-37页 |
2.2.2.4 超薄切片观察 | 第37-38页 |
2.3 讨论 | 第38-40页 |
3 白菜核不育两用系‘Bcajh97-01A/B’的全基因组重测序分析 | 第40-48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0-41页 |
3.1.1 植物材料与主要试剂 | 第40页 |
3.1.2 基因组总DNA提取 | 第40-41页 |
3.1.2.1 提取前准备 | 第40页 |
3.1.2.2 DNA提取 | 第40-41页 |
3.1.3 测序结果分析 | 第41页 |
3.2 结果 | 第41-46页 |
3.2.1 基因组DNA提取 | 第41页 |
3.2.2 基因组重测序分析 | 第41-46页 |
3.3 讨论 | 第46-48页 |
4. 白菜雄性核不育‘Bcajh97-01A’与‘Bcajh97-O1B’差异基因的初步验证 | 第48-56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8-49页 |
4.1.1 植物材料与主要试剂 | 第48页 |
4.1.2 基因组DNA提取和cDNA的合成 | 第48页 |
4.1.3 半定量RT-PCR和基因克隆 | 第48-49页 |
4.2 结果 | 第49-54页 |
4.2.1 半定量RT-PCR没有显著差异 | 第49-52页 |
4.2.2 差异基因全长克隆 | 第52-54页 |
4.2.2.1 同源克隆得到差异基因 | 第52-53页 |
4.2.2.2 差异基因测序与预期不完全一致 | 第53-54页 |
4.3 讨论 | 第54-56页 |
结论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4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第64-66页 |
附表 | 第66-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