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图书馆学、图书馆事业论文--读者工作论文

中美图书馆电子书借阅服务比较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1 绪论第12-20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8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3-15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5-18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创新点第18-20页
        1.3.1 主要研究内容第18页
        1.3.2 主要研究方法第18-19页
        1.3.3 研究创新点第19-20页
2 图书馆电子书借阅服务的相关理论第20-28页
    2.1 电子书及电子书借阅的定义第20-21页
        2.1.1 电子书的定义第20-21页
        2.1.2 电子书借阅的定义第21页
    2.2 图书馆电子书借阅的原则第21-23页
    2.3 图书馆电子书业务模式特点第23-24页
    2.4 图书馆开展电子书借阅服务的意义第24-28页
        2.4.1 节约图书馆的空间以及预算第24页
        2.4.2 减轻工作量,延长服务时间第24-25页
        2.4.3 深化服务,增强职能第25-26页
        2.4.4 方便用户,推广阅读第26-28页
3 中美图书馆电子书借阅服务发展现状及其比较第28-35页
    3.1 美国图书馆电子书借阅服务的发展现状第28-30页
        3.1.1 电子书资源建设经费比例增长第28页
        3.1.2 图书馆电子书数量及流通量增加第28-29页
        3.1.3 图书馆电子书服务的普及率增高第29页
        3.1.4 图书馆电子书借阅服务出现新形式第29-30页
    3.2 我国图书馆电子书借阅服务的发展现状第30-32页
        3.2.1 电子书馆藏建设经费增长,馆藏数量增加第30页
        3.2.2 图书馆电子书种类不齐全,质量不高第30-31页
        3.2.3 图书馆服务意识不强,电子书利用率低第31-32页
        3.2.4 图书馆电子书借阅在服务模式上有新探索第32页
    3.3 中美图书馆电子书借阅服务现状的比较分析第32-35页
        3.3.1 经费投入比较分析第32-33页
        3.3.2 资源建设比较分析第33页
        3.3.3 利用情况比较分析第33-34页
        3.3.4 探索方向比较分析第34-35页
4 中美图书馆电子书借阅服务模式及其比较第35-46页
    4.1 美国图书馆电子书借阅服务主要模式第35-39页
        4.1.1 云服务模式第35-36页
        4.1.2 图书馆联盟模式第36-37页
        4.1.3 Open Library模式第37页
        4.1.4 需求驱动采购模式第37-38页
        4.1.5 合作共赢模式第38-39页
    4.2 我国图书馆电子书借阅服务主要模式第39-43页
        4.2.1 电子阅读终端外借模式第39-41页
        4.2.2 电子书借阅机服务模式第41-42页
        4.2.3 基于平台的服务模式第42-43页
    4.3 中美图书馆电子书借阅服务模式的比较分析第43-46页
        4.3.1 美国图书馆电子书借阅服务模式的特点第43-44页
        4.3.2 我国图书馆电子书借阅服务模式的特点第44页
        4.3.3 中美图书馆电子书借阅服务模式的差异第44-46页
5 中美图书馆电子书借阅服务影响因素及其比较第46-53页
    5.1 美国图书馆电子书借阅服务的主要影响因素第46-49页
        5.1.1 出版商的限制政策第46-47页
        5.1.2 电子书零售商的冲击第47-49页
    5.2 我国图书馆电子书借阅服务的主要影响因素第49-50页
        5.2.1 出版商的隐忧第49-50页
        5.2.2 网络文学平台的介入第50页
    5.3 中美图书馆电子书借阅服务影响因素比较分析第50-53页
        5.3.1 出版商影响因素比较分析第50-52页
        5.3.2 其他电子书服务商影响因素比较分析第52-53页
6 美国图书馆电子书借阅服务对我国的启示第53-57页
    6.1 注重基础理论研究第53页
    6.2 加强组织的领导作用第53-54页
    6.3 积极与出版商进行沟通第54-55页
    6.4 努力构建开放的服务模式第55-57页
7 结论与展望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1页
致谢第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牦牛BoLA-DRB1、DRB2基因多态性及序列变异特征研究
下一篇:不同父本对八眉猪年生产能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