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物基础科学论文--药物化学论文--有机合成药物化学论文

新型小分子硫脲衍生物的合成与抗肿瘤活性研究

致谢第4-5页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缩略语表第7-11页
第一章 前言第11-29页
    1.1 癌症治疗现状第11-12页
    1.2 铜离子配体类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第12-26页
        1.2.1 铜离子配体类抗肿瘤药物研究策略第13-14页
        1.2.2 铜离子配体类抗肿瘤药物抑瘤机理第14-18页
        1.2.3 铜离子配体类抗肿瘤药物分类第18-26页
    1.3 硫脲类化合物第26-28页
        1.3.1 硫脲类化合物第26页
        1.3.2 硫脲类化合物抗肿瘤活性研究进展第26-28页
    1.4 课题的提出第28-29页
第二章 新型小分子硫脲衍生物的制备与表征第29-44页
    2.1 引言第29页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29-30页
        2.2.1 实验试剂第29-30页
        2.2.2 实验仪器第30页
    2.3 实验方法第30-35页
        2.3.1 Gly-TU的合成第30-31页
        2.3.2 DiTU的合成第31-32页
        2.3.3 TriTU的合成第32-33页
        2.3.4 Ad-TU的合成第33-34页
        2.3.5 n-BuTU的合成第34页
        2.3.6 EDTU的合成第34-35页
        2.3.7 硫脲衍生物的核磁共振波谱(~1H NMR)表征第35页
        2.3.8 硫脲衍生物的电喷雾电离质谱(ESI-MS)表征第35页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35-43页
        2.4.1 Gly-TU的核磁及ESI-MS表征第35-37页
        2.4.2 DiTU的核磁及ESI-MS表征第37-38页
        2.4.3 TriTU的核磁及ESI-MS表征第38-39页
        2.4.4 Ad-TU的核磁及ESI-MS表征第39-41页
        2.4.5 n-BuTU的核磁及ESI-MS表征第41-42页
        2.4.6 EDTU的核磁及ESI-MS表征第42-43页
    2.5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三章 新型小分子硫脲衍生物的体外及体内抗肿瘤活性实验第44-58页
    3.1 引言第44页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44-46页
        3.2.1 实验试剂第44-45页
        3.2.2 实验仪器第45页
        3.2.3 细胞系和实验动物第45-46页
    3.3 实验方法第46-49页
        3.3.1 细胞培养第46-47页
        3.3.2 细胞毒性实验(MTT)检测硫脲衍生物体外抗肿瘤活性第47页
        3.3.3 硫脲衍生物的体内抑瘤实验第47-49页
        3.3.4 硫脲衍生物TriTU抑制转移瘤实验第49页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49-57页
        3.4.1 体外细胞毒性实验(MTT)第49-53页
        3.4.2 硫脲衍生物的体内抑瘤效果第53-56页
        3.4.3 硫脲衍生物TriTU抑制转移瘤效果第56-57页
    3.5 本章小结第57-58页
第四章 新型小分子硫脲衍生物抑瘤机理的初步探索第58-77页
    4.1 引言第58页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58-60页
        4.2.1 实验试剂第58-59页
        4.2.2 实验仪器第59-60页
        4.2.3 细胞系,细胞实验相关溶液及实验动物第60页
    4.3 实验方法第60-63页
        4.3.1 摩尔比法绘制硫脲衍生物铜络合曲线第60-61页
        4.3.2 小鼠体内血铜含量测定第61页
        4.3.3 细胞毒性实验(MTT)检测铜离子对硫脲衍生物细胞毒性的影响第61-62页
        4.3.4 硫脲衍生物的活性氧产生(ROS)测定实验第62-63页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63-75页
        4.4.1 硫脲衍生物铜络合曲线第63-67页
        4.4.2 小鼠体内血铜含量测定第67-68页
        4.4.3 加铜细胞毒性实验(MTT)第68-72页
        4.4.4 活性氧(ROS)产生测定实验第72-75页
    4.5 本章小结第75-77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77-79页
参考文献第79-91页
作者简历第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海洋黑曲霉内切纤维素酶的制备与纤维素酶复配
下一篇:四氯四碘荧光素与聚谷氨酸键合物纳米颗粒的制备及抗肿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