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2-3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2 选择性催化还原(SCR)烟气脱硝技术 | 第14-24页 |
1.2.1 催化剂种类 | 第17-18页 |
1.2.2 钒钛系商业催化剂 | 第18-20页 |
1.2.3 钒钛系SCR催化剂反应机理 | 第20-24页 |
1.3 钒钛系SCR催化剂失活 | 第24-31页 |
1.3.1 钒钛系催化剂烧结 | 第27页 |
1.3.2 钒钛系催化剂机械磨损 | 第27页 |
1.3.3 钒钛系催化剂的堵塞 | 第27-28页 |
1.3.4 钒钛系催化剂的中毒 | 第28-31页 |
1.4 钒钛系SCR催化剂再生研究进展 | 第31-33页 |
1.4.1 水洗再生 | 第32页 |
1.4.2 酸、碱液处理再生 | 第32页 |
1.4.3 SO_2酸化热再生 | 第32-33页 |
1.4.4 热(还原)再生 | 第33页 |
1.4.5 微波再生 | 第33页 |
1.5 本文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33-35页 |
2 实验技术与分析方法 | 第35-42页 |
2.1 催化剂样品 | 第35页 |
2.2 实验设备与化学试剂 | 第35-37页 |
2.3 催化剂脱硝活性评价 | 第37-39页 |
2.3.1 催化剂脱硝活性评价装置图 | 第37-38页 |
2.3.2 催化剂活性评价指标 | 第38-39页 |
2.4 催化剂再生方法 | 第39页 |
2.5 催化剂表征方法 | 第39-42页 |
2.5.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39-40页 |
2.5.2 X射线衍射(XRD) | 第40页 |
2.5.3 比表面积和孔结构(BET) | 第40页 |
2.5.4 X射线荧光分析(XRF) | 第40页 |
2.5.5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第40页 |
2.5.6 氨气程序升温脱附(TPD) | 第40-41页 |
2.5.7 傅里叶红外(FT-IR) | 第41-42页 |
3 燃煤电厂钒钛系脱硝催化剂失活原因分析 | 第42-57页 |
3.1 引言 | 第42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42-56页 |
3.2.1 催化剂活性测定 | 第42-45页 |
3.2.2 催化剂表征 | 第45-56页 |
3.3 小结 | 第56-57页 |
4 不同再生液对失活催化剂再生研究 | 第57-68页 |
4.1 引言 | 第57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57-67页 |
4.2.1 再生温度对失活催化剂再生影响 | 第57-59页 |
4.2.2 再生时间对失活催化剂再生影响 | 第59-61页 |
4.2.3 催化剂表征 | 第61-63页 |
4.2.4 催化剂的表征 | 第63-67页 |
4.3 小结 | 第67-68页 |
5 微波干燥方式下酸液对燃煤电厂失活催化剂再生研究 | 第68-77页 |
5.1 引言 | 第68页 |
5.2 微波干燥时间对失活催化剂再生影响 | 第68-69页 |
5.3 再生催化剂表征 | 第69-75页 |
5.4 小结 | 第75-77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77-79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77-78页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78页 |
6.3 建议与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8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