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低速率语音编码算法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11-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2页 |
1.1 语音编码的分类 | 第16-17页 |
1.2 语音编码的性能评价方法 | 第17-18页 |
1.3 低速率、甚低速率语音编码算法 | 第18-20页 |
1.4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20-21页 |
1.4.1 研究的目的 | 第20页 |
1.4.2 研究的内容 | 第20-21页 |
1.5 章节安排 | 第21-22页 |
第二章 MELP算法原理 | 第22-34页 |
2.1 MELP编码器 | 第22-28页 |
2.1.1 预处理 | 第23页 |
2.1.2 基音周期分析 | 第23-26页 |
2.1.3 带通分析 | 第26页 |
2.1.4 线性预测分析 | 第26-27页 |
2.1.5 残差峰值计算 | 第27页 |
2.1.6 增益提取 | 第27-28页 |
2.1.7 傅立叶残差谱 | 第28页 |
2.2 参数量化和编码 | 第28-30页 |
2.2.1 参数矢量量化 | 第28-29页 |
2.2.2 参数标量量化 | 第29-30页 |
2.2.3 比特分配 | 第30页 |
2.3 MELP编码器 | 第30-33页 |
2.3.1 信道解码与纠错 | 第31页 |
2.3.2 参数插值和环路控制 | 第31-32页 |
2.3.3 混合激励生成 | 第32-33页 |
2.3.4 自适应增强滤波 | 第33页 |
2.3.5 脉冲散布滤波 | 第33页 |
2.4 本章小节 | 第33-34页 |
第三章 0.6kb/s编码算法设计 | 第34-44页 |
3.1 概述 | 第34-35页 |
3.2 编码器 | 第35-40页 |
3.2.1 编码算法框架 | 第35-36页 |
3.2.2 比特分配 | 第36-37页 |
3.2.3 矢量的基本原理 | 第37-38页 |
3.2.4 矢量量化码书设计 | 第38-39页 |
3.2.5 失真测度 | 第39页 |
3.2.6 参数量化 | 第39-40页 |
3.3 解码器 | 第40-42页 |
3.3.1 参数解码与恢复 | 第40-41页 |
3.3.2 合成语音 | 第41-4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四章 算法分析与改进 | 第44-56页 |
4.1 提高合成语音质量的方法 | 第44-45页 |
4.2 特征参数量化分析 | 第45-47页 |
4.2.1 基音量化的分析 | 第45-46页 |
4.2.2 增益量化的分析 | 第46-47页 |
4.2.3 参数量化的分析 | 第47页 |
4.3 过渡段分析与改进 | 第47-51页 |
4.3.1 语音清浊判决分析 | 第47-48页 |
4.3.2 语音清浊音判决改进 | 第48页 |
4.3.3 线性预测分析 | 第48-49页 |
4.3.4 过渡音线性预测改进 | 第49-51页 |
4.4 基音周期分析与改进 | 第51-54页 |
4.4.1 基音周期分析 | 第51-52页 |
4.4.2 基音周期改进 | 第52-54页 |
4.5 本章小节 | 第54-56页 |
第五章 性能测试 | 第56-66页 |
5.1 语音质量测试方法 | 第56-57页 |
5.1.1 主观测评 | 第56-57页 |
5.1.2 客观测评 | 第57页 |
5.2 0.6kb/s算法性能测试 | 第57-59页 |
5.3 改进算法性能测试 | 第59-64页 |
5.3.1 改进清浊判决测试结果与分析 | 第59-61页 |
5.3.2 LPC改进测试结果与分析 | 第61-63页 |
5.3.3 改进基音周期测试结果与分析 | 第63-64页 |
5.3.4 改进 0.6kb/s性能测试 | 第64页 |
5.4 本章小节 | 第64-66页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第66-68页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第66-67页 |
6.2 工作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72页 |
作者简介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