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制药化学工业论文--中草药制剂的生产论文

提高丹参毛状根生产丹参酮的诱导和过程策略研究

中文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前 言第11-13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37页
    1.1 毛状根的培养和应用第13-19页
        1.1.1 毛状根培养体系的建立第13-14页
        1.1.2 毛状根的特性第14-15页
        1.1.3 影响毛状根培养和次生代谢产物形成的因素第15-16页
        1.1.4 毛状根培养技术的应用研究进展第16-19页
            1.1.4.1 生产次生代谢产物第16-17页
            1.1.4.2 毛状根培养的放大和生物反应器的研究第17-18页
            1.1.4.3 为新药筛选提供材料第18页
            1.1.4.4 获得转基因植株和改良植物品种第18页
            1.1.4.5 植物代谢工程研究第18-19页
    1.2 丹参第19-27页
        1.2.1 丹参的主要化学成分第20-22页
            1.2.1.1 二萜类化合物第20页
            1.2.1.2 酚酸类化合物第20-22页
            1.2.1.3 其他化合物第22页
        1.2.2 丹参的药理作用第22页
        1.2.3 临床应用的丹参制剂第22-23页
        1.2.4 丹参的组织培养第23-27页
            1.2.4.1 离体克隆培养增殖丹参试管苗第23-24页
            1.2.4.2 人工诱导丹参多倍体的研究第24页
            1.2.4.3 丹参的细胞培养与活性成分的产生第24-25页
            1.2.4.4 转化的丹参组织和器官培养与活性成分的产生第25-27页
    1.3 提高次生代谢产物产量的方法第27-36页
        1.3.1 诱导子技术第27-31页
            1.3.1.1 诱导子的分类和选择第28页
            1.3.1.2 诱导子的作用特点第28-29页
            1.3.1.3 诱导子的作用机制第29-30页
            1.3.1.4 诱导子在毛状根培养中的应用第30-31页
        1.3.2 两相培养技术第31-35页
            1.3.2.1 两相培养的分类和第二相的选择原则第31-32页
            1.3.2.2 固-液两相系统在次生代谢产物生产中的应用第32-35页
        1.3.3 半连续培养技术第35-36页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36-37页
第二章 丹参毛状根悬浮培养的基本性质第37-44页
    2.1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37-39页
        2.1.1 丹参毛状根的悬浮培养第37页
        2.1.2 毛状根湿重和干重的测定第37页
        2.1.3 丹参酮的提取和含量测定第37-38页
        2.1.4 可溶性总糖的含量测定第38页
        2.1.5 培养液电导率的测定第38-39页
    2.2 结果与讨论第39-42页
        2.2.1 悬浮培养丹参毛状根的形态学特征第39页
        2.2.2 丹参毛状根悬浮培养生长、丹参酮合成以及底物消耗的动力学过程第39-41页
        2.2.3 培养过程中生物量与底物消耗的计量关系第41页
        2.2.4 丹参毛状根悬浮培养过程中电导率的变化第41-42页
    2.3 小结第42-43页
    附图第43-44页
第三章 诱导作用对丹参毛状根生长和合成丹参酮的影响第44-54页
    3.1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44-45页
        3.1.1 丹参毛状根的悬浮培养第44页
        3.1.2 生物诱导子的制备第44-45页
        3.1.3 非生物诱导子的制备第45页
        3.1.4 毛状根干重的测定第45页
        3.1.5 丹参酮的提取和含量测定第45页
        3.1.6 诱导实验方案第45页
            3.1.6.1 生物和非生物诱导子的作用效果实验第45页
            3.1.6.2 诱导子协同作用实验第45页
    3.2 结果与讨论第45-52页
        3.2.1 生物和非生物诱导子的作用效果第45-48页
            3.2.1.1 生物诱导子对丹参毛状根生长和总丹参酮产量的影响第46页
            3.2.1.2 非生物诱导子对丹参毛状根生长和总丹参酮产量的影响第46-47页
            3.2.1.3 诱导子对不同丹参酮诱导效果的比较第47页
            3.2.1.4 讨论第47-48页
        3.2.2 诱导子的协同作用效果试验第48-52页
            3.2.2.1 诱导子Yeast extract和Ag~+协同作用的效果第49-50页
            3.2.2.2 诱导子Yeast extract和Co~(2+)协同作用的效果第50-51页
            3.2.2.3 诱导子Yeast extract和AIB协同作用的效果第51页
            3.2.2.4 讨论第51-52页
    3.3 小结第52-54页
第四章 质膜 Ca~(2+)内流在诱导子诱导丹参毛状根积累丹参酮过程中的作用研究第54-62页
    4.1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54-55页
        4.1.1 丹参毛状根的悬浮培养第54页
        4.1.2 毛状根干重的测定第54页
        4.1.3 丹参酮的提取和含量测定第54-55页
        4.1.4 诱导子的制备第55页
        4.1.5 Ca~(2+)拮抗剂和离子载体的配制第55页
        4.1.6 实验方案第55页
            4.1.6.1 Ca~(2+)拮抗剂以及离子载体的作用效果实验第55页
            4.1.6.2 诱导子诱导丹参酮的生产对外源Ca~(2+)的依赖性实验第55页
    4.2 结果与讨论第55-61页
        4.2.1 各种诱导子和Ca~(2+)拮抗剂对丹参酮合成的影响第55-56页
        4.2.2 Ca~(2+)拮抗剂和离子载体对诱导子诱导丹参酮合成的影响第56-57页
        4.2.3 Ca~(2+)离子浓度对诱导子诱导丹参酮合成的影响第57-58页
        4.2.4 诱导子和Ca~(2+)拮抗剂对毛状根生长的影响第58页
        4.2.5 讨论第58-61页
    4.3 小结第61-62页
第五章 胞外吸附、诱导子作用和半连续培养对丹参酮生产和回收的协同作用研究第62-74页
    5.1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63-65页
        5.1.1 丹参毛状根的悬浮培养第63页
        5.1.2 毛状根干重的测定第63页
        5.1.3 丹参酮的提取和含量测定第63页
        5.1.4 诱导子的制备第63-64页
        5.1.5 吸附剂的准备第64页
        5.1.6 实验方案第64-65页
            5.1.6.1 树脂X-5对丹参酮的吸附实验研究第64-65页
            5.1.6.2 胞外吸附、诱导子作用和培养液更新实验第65页
    5.2 结果与讨论第65-73页
        5.2.1 树脂X-5对丹参毛状根生长、丹参酮合成和释放的影响第65-66页
        5.2.2 树脂X-5吸附丹参酮以及丹参酮在两相中分布的研究第66-68页
        5.2.3 诱导作用和树脂胞外吸附的联合作用效果第68-70页
        5.2.4 诱导作用、胞外吸附作用和培养液更新组合多次处理的效果第70-71页
        5.2.5 讨论第71-73页
    5.3 小结第73页
    附图第73-74页
第六章 诱导和吸附作用下丹参酮合成和分布的动力学模型第74-93页
    6.1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74-75页
        6.1.1 丹参毛状根的悬浮培养第74页
        6.1.2 毛状根干重的测定第74页
        6.1.3 诱导子的制备第74-75页
        6.1.4 吸附剂的准备第75页
        6.1.5 DXS酶(1-deoxy-D-xylulose 5-phosphate synthase)活力的测定第75页
        6.1.6 丹参酮的提取和含量测定第75页
        6.1.7 动力学实验第75页
    6.2 模型的建立第75-79页
    6.3 计算方法简介第79-81页
    6.4 模型参数求解第81-83页
    6.5 模型模拟第83-88页
        6.5.1 不同培养条件下丹参酮合成和分布的模拟第83-86页
        6.5.2 调整模型参数对丹参酮合成和分布的模拟第86-88页
    6.6 参数敏感度分析第88-91页
    6.7 小结第91页
    本章符号表第91-93页
第七章 诱导子诱导丹参毛状根中迷迭香酸的积累和相关酶活的变化第93-102页
    7.1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93-96页
        7.1.1 丹参毛状根的悬浮培养第93-94页
        7.1.2 毛状根干重的测定第94页
        7.1.3 诱导子的制备第94页
        7.1.4 RA 的提取和含量测定第94-95页
        7.1.5 总酚的提取和含量测定第95页
        7.1.6 酶活的测定第95-96页
    7.2 结果与讨论第96-101页
        7.2.1 诱导子对RA和总酚积累的影响第96-97页
        7.2.2 诱导子对PAL和TAT酶活力的影响第97-98页
        7.2.3 诱导子作用下RA和总酚含量变化的动力学过程第98-99页
        7.2.4 诱导子作用下PAL和TAT酶活变化的动力学过程第99-100页
        7.2.5 讨论第100-101页
    7.3 小结第101-102页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第102-106页
    8.1 总结第102-104页
    8.2 今后研究工作的设想第104-106页
参考文献第106-12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22-123页
附录第123-126页
致谢第126页

论文共12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云台稳定系统研究
下一篇:基于FPGA的雷达回波采集存储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