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1-14页 |
第一章 乐器磬的发展历史 | 第14-19页 |
第一节 唐前的磬乐 | 第14-16页 |
一、先秦时期的磬乐 | 第14-15页 |
二、两汉魏晋时期的磬乐 | 第15-16页 |
第二节 唐代的磬乐 | 第16-17页 |
第三节 宋元明清时期的磬乐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唐诗中的磬乐 | 第19-28页 |
第一节 初唐时期:初入诗境的风骨之声 | 第19-21页 |
第二节 盛唐时期:场景多样的疏旷之奏 | 第21-23页 |
第三节 中唐时期:蔚为大观的澹然之乐 | 第23-25页 |
第四节 晚唐时期:形式精美的柔靡之音 | 第25-28页 |
第三章 唐诗中磬乐的题材类型 | 第28-52页 |
第一节 磬乐与宗教 | 第28-36页 |
一、僧侣生活、禅理解说 | 第28-32页 |
二、礼佛风尚、禅意追求 | 第32-36页 |
第二节 磬乐与宫廷 | 第36-38页 |
一、郊庙歌辞:宫廷雅乐中的磬乐 | 第36-38页 |
二、梨园子弟:宫廷俗乐中的磬乐 | 第38页 |
第三节 磬乐与山水田园 | 第38-42页 |
一、寄情于林麓之磬:诗境禅境异质同构 | 第39页 |
二、寄情于山水之磬:清磬之音回响灵府 | 第39-40页 |
三、寄情于田园之磬:磬之恬淡韵味天成 | 第40-42页 |
第四节 磬乐与世俗生活 | 第42-46页 |
一、叹赏丝竹之乐之涉“磬”诗 | 第42-44页 |
二、记述民生离乱之涉“磬”诗 | 第44-45页 |
三、仕途干谒请托之涉“磬”诗 | 第45-46页 |
第五节 磬乐与诗人的精神生活 | 第46-52页 |
一、诗人与天地人对话的心灵独语 | 第46-48页 |
二、诗人游仙访道的羡仙之作 | 第48-49页 |
三、诗人与师友之间的神交心往 | 第49-52页 |
第四章 唐诗中磬乐的文化内涵 | 第52-59页 |
第一节 彰显个人节操 | 第52-53页 |
第二节 烘托空寂氛围 | 第53-55页 |
一、以声衬静写空寂之境 | 第53-54页 |
二、以声衬空抒超然之情 | 第54-55页 |
第三节 惆怅思念情怀 | 第55-59页 |
一、感怀身世际遇 | 第55-56页 |
二、咨嗟知音情节 | 第56-57页 |
三、咏叹故国情怀 | 第57-59页 |
第五章 唐诗中磬乐的艺术特征 | 第59-68页 |
第一节 音乐史料价值 | 第59-62页 |
一、反映雅乐在唐代的延续和复兴 | 第59-61页 |
二、反映唐代音乐的大融合和音乐艺术的大兴盛 | 第61-62页 |
第二节 诗歌文学价值 | 第62-64页 |
一、开创了唐代音乐诗的一大创作题材领域 | 第62-63页 |
二、开创了唐代音乐诗的一类创作范式 | 第63-64页 |
第三节 社会文化价值 | 第64-68页 |
一、涉“磬”诗中自有唐代多元文化交融和佛文化兴盛的烙印 | 第64-66页 |
二、涉“磬”诗中自有唐代文化制度变迁和社会兴衰的印记 | 第66-68页 |
结论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