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1 引言 | 第12-19页 |
·选题背景 | 第12页 |
·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12-14页 |
·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5-16页 |
·研究重点、难点、主要观点 | 第16-17页 |
·本文创新及不足之处 | 第17-18页 |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2 我国基层财政现状概述——兼论我国现行地方政府层级运行状况 | 第19-27页 |
·我国基层财政现状概述 | 第19页 |
·基层财政困难的根源——兼论我国现行地方政府层级运行状况 | 第19-27页 |
·我国现行地方政府层级的概述 | 第20-21页 |
·地方各级政府事权划分重叠且层层下移 | 第21-23页 |
·各级地方政府的财力与其事权不匹配 | 第23-25页 |
·基层财政困难的根源分析 | 第25-27页 |
3 解决基层财政困难的财政措施——"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分析 | 第27-41页 |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现状概述 | 第27-28页 |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遇到的问题与障碍分析 | 第28-36页 |
·各改革主体遇到的问题分析 | 第28-32页 |
1. 县级政府角色冲突 | 第28-29页 |
2. 县级政府的财力和事权不匹配,财政压力日益增大 | 第29-30页 |
3. 县级政府发展需要的市场监管服务机构缺乏,编制受到限制 | 第30页 |
4. 县级政府的社会管理权限和力量明显不足 | 第30-31页 |
5. 市级政府对县级政府的支持力度减弱 | 第31页 |
6. 垂直部门的管理权限界定不清楚 | 第31页 |
7. 省级各政府部门没有做好接管市级政府划分出来的各项职能的准备 | 第31-32页 |
·各改革主体遇到的障碍分析 | 第32-36页 |
1. 法律方面的障碍分析 | 第32-33页 |
2. 行政区划的障碍分析 | 第33-34页 |
3. 权力、利益博弈方面的障碍分析 | 第34-36页 |
4. 区域性公共品供给方面的障碍分析 | 第36页 |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遇到的问题与障碍的根源分析 | 第36-41页 |
·各改革主体遇到的问题的根源分析 | 第36-38页 |
1. 县级政府角色冲突的根源分析 | 第36-37页 |
2. 县级政府财政压力日益增大的根源分析 | 第37页 |
3. 县级政府缺乏发展需要的市场监管服务机构以及其编制受到限制的根源分析 | 第37页 |
4. 县级政府的社会管理权限和力量明显不足的根源分析 | 第37页 |
5. 市级政府对县级政府的支持力度减弱的根源分析 | 第37页 |
6. 各垂直管理部门的管理权限界定不清楚 | 第37-38页 |
7. 省级各政府部门没有做好接管市级政府划分出来的各项职能的准备根源分析 | 第38页 |
·各改革主体遇到的障碍的根源分析 | 第38-39页 |
1. 法律方面障碍的根源分析 | 第38页 |
2. 行政区划方面障碍的根源分析 | 第38页 |
3. 权力、利益博弈方面障碍的根源分析 | 第38页 |
4. 区域性公共品短缺方面障碍的根源分析 | 第38-39页 |
·解决基层财政困难问题的根本出路——减少地方政府层级 | 第39-41页 |
4 地方政府层级的理论分析与实践经验介绍 | 第41-51页 |
·地方政府层级的理论分析 | 第41-43页 |
·奥茨的最优政府规模理论分析 | 第41-42页 |
·特里西"偏好误识"分权理论分析 | 第42-43页 |
·布坎南"俱乐部"理论分析 | 第43页 |
·地方政府层级的实践经验介绍 | 第43-50页 |
·我国历史上地方政府层级的简要回顾 | 第43-47页 |
·我国历史上地方政府层级设置的经验总结 | 第47页 |
·其他国家现行地方政府层级及权责划分介绍 | 第47-49页 |
·其他国家地方政府层级设置及权责划分的经验总结 | 第49-50页 |
·对我国进行地方政府层级改革的启示 | 第50-51页 |
5 改革我国地方政府层级,解决基层财政困难 | 第51-64页 |
·进行地方政府层级改革的路径选择分析 | 第51-56页 |
·改革路径之一——实行省、县二级地方政府层级 | 第52-54页 |
·改革路径之二——实行市、区二级地方政府层级 | 第54-55页 |
·两种改革路径的比较分析 | 第55-56页 |
·其他相关配套改革的措施研究 | 第56-64页 |
·适时的修改和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 | 第56-57页 |
·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税收管理权限 | 第57-58页 |
·完善我国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 第58-59页 |
·建立县级财政资金监督体系 | 第59-64页 |
6 结语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附录:读研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