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间距钢梁混凝土空心楼盖变形试验及机理分析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1.2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3 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4 研究任务和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8-20页 |
第二章 试验模型设计 | 第20-28页 |
2.1 前言 | 第20页 |
2.2 不考虑混凝土空心板作用楼盖受力分析 | 第20-22页 |
2.1.1 原结构受力分析 | 第20-21页 |
2.1.2 缩尺模型结构受力分析 | 第21-22页 |
2.3 钢梁混凝土空心楼盖试验模型设计 | 第22-24页 |
2.4 试验方案 | 第24-25页 |
2.5 试验模型的材料及性能试验 | 第25-26页 |
2.5.1 钢筋 | 第25页 |
2.5.2 混凝土 | 第25页 |
2.5.3 钢构件 | 第25-2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第三章 模型试验 | 第28-48页 |
3.1 前言 | 第28页 |
3.2 试验研究目的 | 第28页 |
3.3 试验模型的制作与安装方案 | 第28-30页 |
3.4 加载装置设计 | 第30-31页 |
3.5 模型加载方案 | 第31-32页 |
3.5.1 无板模型加载方案 | 第31-32页 |
3.5.2 有板模型加载方案 | 第32页 |
3.6 模型测试内容与测点布置 | 第32-35页 |
3.6.1 构件应变片测点布置 | 第32-34页 |
3.6.2 构件位移计测点布置 | 第34-35页 |
3.7 模型试验 | 第35-37页 |
3.7.1 无板钢结构楼盖试验 | 第35-36页 |
3.7.2 有板钢混楼盖试验 | 第36-37页 |
3.8 试验结果分析 | 第37-46页 |
3.8.1 钢梁的应变 | 第37-45页 |
3.8.2 混凝土的应变 | 第45-46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四章 数值模拟及楼盖变形计算 | 第48-62页 |
4.1 前言 | 第48页 |
4.2 小间距钢梁混凝土空心楼盖有限元分析 | 第48-52页 |
4.2.1 小间距钢梁楼盖ANSYS模型的建立 | 第48页 |
4.2.2 前处理 | 第48-49页 |
4.2.3 有限元建模 | 第49-52页 |
4.3 试验结果与有限元分析对比 | 第52-55页 |
4.3.1 无板钢结构楼盖 | 第52-53页 |
4.3.2 有板钢混楼盖数值分析与试验结果对比 | 第53-54页 |
4.3.3 有、无板钢混楼盖数值分析对比 | 第54-55页 |
4.3.4 参数调整 | 第55页 |
4.4 有板钢混楼盖变形计算 | 第55-59页 |
4.4.1 刚度分析及计算 | 第55-58页 |
4.4.2 变形计算 | 第58-59页 |
4.4.3 变形机理 | 第5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9-62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2-64页 |
5.1 结论 | 第62-63页 |
5.2 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致谢 | 第68-70页 |
附录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获专利授权 | 第70-72页 |
附录B: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及实践项目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