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1页 |
英文缩写及符号说明 | 第14-15页 |
引言 | 第15-19页 |
第一部分 血清总胆汁酸浓度与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斑块特征的关系研究 | 第19-41页 |
前言 | 第19-21页 |
1.1 对象与方法 | 第21-25页 |
1.1.1 对象和入选标准 | 第21页 |
1.1.2 排除标准 | 第21页 |
1.1.3 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 | 第21页 |
1.1.4 血清样本采集和血清标志物测定 | 第21-22页 |
1.1.5 选择性冠脉造影检查 | 第22页 |
1.1.6 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及IVUS血管和斑块测量 | 第22-24页 |
1.1.7 iMAP-IVUS斑块分析 | 第24页 |
1.1.8 统计学方法 | 第24-25页 |
1.2 结果 | 第25-33页 |
1.2.1 患者基本特征 | 第25-29页 |
1.2.2 冠脉血管内超声(IVUS)测量结果及iMAP血管内超声(iMAP-IVUS) 斑块分析的结果 | 第29-30页 |
1.2.3 血清总胆汁酸浓度与回声衰减斑块的关系 | 第30-33页 |
1.3 讨论 | 第33-41页 |
1.3.1 传统灰阶IVUS研究的进展 | 第33-34页 |
1.3.2 iMAP-IVUS的临床应用和进展 | 第34-35页 |
1.3.3 胆汁酸与不稳定斑块的关系 | 第35-37页 |
1.3.4 胆汁酸在心血管系统中作用的多样性 | 第37-39页 |
1.3.5 研究的局限性 | 第39-41页 |
第二部分 胆汁酸与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后冠脉无复流的关系研究 | 第41-53页 |
前言 | 第41-43页 |
2.1 对象与方法 | 第43-46页 |
2.1.1 对象和入选标准 | 第43页 |
2.1.2 排除标准 | 第43页 |
2.1.3 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 | 第43页 |
2.1.4 血清样本采集和血清标志物测定 | 第43-44页 |
2.1.5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 第44页 |
2.1.6 心肌组织水平灌注:TIMI血流分级评价 | 第44页 |
2.1.7 统计学方法 | 第44-46页 |
2.2 结果 | 第46-48页 |
2.2.1 患者基本特征 | 第46页 |
2.2.2 冠脉造影TIMI分级无复流结果 | 第46-48页 |
2.3 讨论 | 第48-53页 |
2.3.1 无复流现象及其发生机制 | 第48-49页 |
2.3.2 无复流现象的预防和治疗 | 第49-50页 |
2.3.3 NSTEMI患者冠脉介入后无复流发生率与血清总胆汁酸水平呈正相关 | 第50-51页 |
2.3.4 研究的局限性 | 第51-53页 |
结论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4页 |
附录 | 第64-67页 |
致谢 | 第67-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学术成果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