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塬区王东流域产流产沙过程研究
|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9页 | 
|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 ·选题意义 | 第13-14页 |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18页 | 
|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水分动态变化特征 | 第14-16页 | 
| ·土壤水分的季节和年际变化 | 第14页 | 
| ·土壤水分的剖面分布 | 第14-15页 | 
| ·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异性 | 第15页 | 
| ·土壤干层的研究 | 第15-16页 | 
|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坡面的产流产沙过程 | 第16-17页 | 
| ·水文模型的应用 | 第17-18页 | 
| ·小结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研究目的、内容与方法 | 第19-25页 | 
|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 ·技术路线图 | 第19-20页 | 
| ·研究方法 | 第20-25页 | 
| ·试验区自然概况 | 第20-21页 | 
| ·试验小区布设 | 第21-23页 | 
| ·主要试验数据的获取 | 第23-24页 |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24-25页 | 
| 第三章 土壤基本物理性质分析 | 第25-38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5-27页 | 
| ·样品采集 | 第25-26页 | 
| ·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 ·土壤质地分析 | 第27-28页 | 
| ·土壤物理性质分析 | 第28-32页 | 
| ·塬面径流小区土壤性质统计分析 | 第28-30页 | 
| ·沟道(烧盅湾)径流小区土壤性质统计分析 | 第30-32页 | 
|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 第32-37页 | 
| ·基本理论 | 第32-3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3-37页 | 
| ·van Genuchten 模型参数的统计特征 | 第33-35页 | 
|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水分特征曲线的影响 | 第35-36页 | 
| ·土层深度对水分特征曲线的影响 | 第36-37页 | 
| ·小结 | 第37-38页 | 
| 第四章 塬面和沟道土壤水分动态变化 | 第38-53页 | 
| ·塬面农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 | 第38-42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8-42页 | 
| ·不同作物方式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 第38-40页 | 
| ·缓坡地形对冬小麦地土壤水分的影响 | 第40-42页 | 
| ·沟道不同植被类型及混交模式下土壤水分动态变化 | 第42-45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2-45页 | 
| ·土壤含水量的剖面分布 | 第42-44页 | 
| ·土壤储水量的动态变化 | 第44-45页 | 
| ·灰关联分析方法在土壤水分研究中的应用 | 第45-51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5-46页 | 
| ·基本理论 | 第46-4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7-51页 | 
| ·剖面土壤含水量特征分析 | 第47-48页 | 
| ·不同层次土壤水分灰关联度分析 | 第48-49页 | 
| ·不同月份土壤水分灰关联度分析 | 第49-51页 | 
| ·小结 | 第51-53页 | 
| 第五章 塬面和沟道产流产沙效益分析 | 第53-6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3页 | 
| ·塬面小区的产流产沙效益 | 第53-55页 | 
| ·沟道小区的产流产沙效益 | 第55-61页 | 
| ·单次降雨过程中产流产沙分析 | 第55-58页 | 
| ·不同年际间林地水土保持效益分析 | 第58-61页 | 
| ·塬面和沟道对径流产沙的贡献初探 | 第61-62页 | 
| ·小结 | 第62-64页 | 
| 第六章 主要结论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64-67页 | 
| ·主要结论 | 第64-65页 | 
|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 第65-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2页 | 
| 致谢 | 第72-74页 | 
| 作者简介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