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6页 |
1.1 转Bt基因抗虫棉对非靶标生物生态安全影响 | 第13-17页 |
1.1.1 转基因作物的发展趋势 | 第13-15页 |
1.1.2 转Bt基因抗虫棉对非靶标生物影响的生态学机理 | 第15页 |
1.1.3 转Bt基因抗虫棉对棉蚜等非靶标害虫的影响 | 第15-16页 |
1.1.4 转Bt基因抗虫棉对天敌的影响 | 第16-17页 |
1.2 昆虫种间竞争及竞争取代 | 第17-18页 |
1.2.1 植食者间的相互关系 | 第17页 |
1.2.2 昆虫种间竞争与竞争取代 | 第17页 |
1.2.3 种间竞争及竞争取代的影响因素 | 第17-18页 |
1.3 新疆棉花蚜虫的抗药性现状 | 第18-19页 |
1.3.1 棉蚜对杀虫剂的抗性 | 第18-19页 |
1.3.2 杀虫剂对棉蚜的亚致死效应 | 第19页 |
1.4 棉蚜与棉长管蚜的种间关系 | 第19-23页 |
1.4.1 新疆棉区蚜虫的发生概况 | 第19-21页 |
1.4.2 棉蚜与棉长管蚜的种间竞争关系 | 第21-22页 |
1.4.3 影响棉蚜与棉长管蚜的种间竞争关系的因素 | 第22-23页 |
1.5 结语 | 第23页 |
1.6 本论文研究思路与目的意义 | 第23-26页 |
1.6.1 研究思路 | 第23-24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6.3 研究意义 | 第25-26页 |
第二章 南疆Bt棉区棉蚜和棉长管蚜及主要天敌种群动态 | 第26-44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6-28页 |
2.1.1 南疆棉区转Bt基因抗虫棉种子现状调查 | 第26-27页 |
2.1.2 南疆棉田棉蚜和棉长管蚜种群动态调查 | 第27页 |
2.1.3 棉花品种对棉蚜和棉长管蚜种群动态的影响 | 第27-28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8-41页 |
2.2.1 2014-2016年南疆不同植棉区陆地棉转Bt基因种子份额分析 | 第28-30页 |
2.2.2 2015-2016年南疆不同植棉区棉蚜和棉长管蚜种群动态 | 第30-32页 |
2.2.3 不同棉花品种对棉蚜和棉长管蚜种群动态的影响 | 第32-37页 |
2.2.4 不同棉花品种对棉田主要天敌种群动态的影响 | 第37-41页 |
2.3 讨论 | 第41-44页 |
第三章 不同棉花品种对棉长管蚜和棉蚜取食选择与种间竞争的影响 | 第44-52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4-46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44-45页 |
3.1.2 试验方法 | 第45-46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6-50页 |
3.2.1 棉长管蚜和棉蚜对不同棉花品种的选择性 | 第46-48页 |
3.2.2 棉长管蚜和棉蚜转在Bt基因棉等不同品种上的种间竞争 | 第48-50页 |
3.3 讨论 | 第50-52页 |
第四章 转Cry1Ac+CpTI基因棉对棉长管蚜和棉蚜生长发育与繁殖的影响 | 第52-58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2-53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52页 |
4.1.2 棉花品种对棉长管蚜和棉蚜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 | 第52-53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53-56页 |
4.2.1 转Bt基因抗虫棉对棉长管蚜和棉蚜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53-55页 |
4.2.2 转Bt基因抗虫棉对棉长管蚜和棉蚜繁殖力的影响 | 第55-56页 |
4.3 讨论 | 第56-58页 |
第五章 十一星瓢虫对棉长管蚜和棉蚜的捕食功能与选择效应 | 第58-67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58-59页 |
5.1.1 供试虫源 | 第58页 |
5.1.2 捕食功能测定 | 第58-59页 |
5.1.3 选择效应测定 | 第59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59-65页 |
5.2.1 十一星瓢虫对棉长管蚜和棉蚜的功能反应 | 第59-63页 |
5.2.2 十一星瓢虫对棉长管蚜和棉蚜的选择效应 | 第63-65页 |
5.3 讨论 | 第65-67页 |
第六章 转Cry1Ac+CpTI基因抗虫棉对天敌调控棉蚜作用的影响 | 第67-79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67-70页 |
6.1.1 实验材料 | 第67页 |
6.1.2 供试昆虫 | 第67页 |
6.1.3 田间实验设计 | 第67-70页 |
6.2 结果与分析 | 第70-77页 |
6.2.1 不同处理区主要节肢动物种类及总数量 | 第70-71页 |
6.2.2 2013年6月-8月两个品种四种不同笼罩处理棉蚜种群密度 | 第71页 |
6.2.3 2013年6月-8月两个品种四种不同笼罩处理瓢虫类种群密度 | 第71-73页 |
6.2.4 2013年6月-8月两个品种四种不同笼罩处理蜘蛛类种群密度 | 第73-74页 |
6.2.5 2013年6月-8月两个品种四种不同笼罩处理寄生蜂类种群密度 | 第74-75页 |
6.2.6 2013年6月-8月两个品种四种不同笼罩处理其它天敌种群密度 | 第75页 |
6.2.7 2013年6-8月Bt棉和常规棉及不同笼罩处理天敌总量分析 | 第75-77页 |
6.3 讨论 | 第77-79页 |
第七章 吡虫啉和啶虫脒对两种蚜虫的敏感性及亚致死效应 | 第79-88页 |
7.1 材料与方法 | 第79-81页 |
7.1.1 实验材料 | 第79-80页 |
7.1.2 室内毒力测定 | 第80页 |
7.1.3 吡虫啉与啶虫脒对棉蚜和棉长管蚜的亚致死效应测定 | 第80-81页 |
7.2 结果与分析 | 第81-86页 |
7.2.1 南疆棉区棉蚜与棉长管蚜种群对吡虫啉和啶虫脒的敏感性差异 | 第81-82页 |
7.2.2 吡虫啉和啶虫脒对棉蚜和棉长管蚜成蚜的亚致死效应 | 第82-86页 |
7.3 讨论 | 第86-88页 |
第八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88-90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88页 |
8.2 创新点 | 第88-89页 |
8.3 展望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104页 |
致谢 | 第104-105页 |
个人简介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