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9-22页 |
第一节 生态环境集成研究的意义 | 第9-15页 |
一、 选题的背景 | 第9-10页 |
二、 集成研究 | 第10-12页 |
三、 集成研究在环境科学领域中的应用 | 第12-15页 |
四、 吉林西部生态环境集成研究的意义 | 第15页 |
第二节 研究内容及其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2页 |
一、 生态环境脆弱性 | 第15-17页 |
二、 生态足迹 | 第17-18页 |
三、 生态安全 | 第18-20页 |
四、 农业生态环境系统仿真模拟研究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吉林省西部区域概况 | 第22-40页 |
第一节 自然地理概况 | 第22-26页 |
一、 地理位置 | 第22页 |
二、 自然地理环境 | 第22-25页 |
三、 人口与社会经济 | 第25-26页 |
第二节 生态环境演变 | 第26-28页 |
第三节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 第28-33页 |
一、 自然灾害 | 第28-31页 |
二、 土地荒漠化 | 第31-32页 |
三、 水资源短缺 | 第32-33页 |
第四节 产生生态环境问题原因分析 | 第33-37页 |
一、 自然因素 | 第33-35页 |
二、 人为因素 | 第35-37页 |
第四节 吉林西部生态环境研究现状 | 第37-40页 |
第三章 基础理论及技术支持 | 第40-59页 |
第一节 基本理论及指导思想 | 第40-47页 |
一、 集成理论 | 第40-44页 |
二、 集成思想 | 第44-47页 |
第二节 集成技术 | 第47-53页 |
一、 遥感技术(RS) | 第47页 |
二、 地理信息系统(GIS) | 第47-48页 |
三、 环境模拟系统(EIS) | 第48-49页 |
四、 RS-EIS-GIS集成技术 | 第49-51页 |
五、 技术路线 | 第51-53页 |
第三节 指标体系建立原则及指标权重确定 | 第53-59页 |
一、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第53-54页 |
二、 研究尺度 | 第54-55页 |
三、 指标权重 | 第55-59页 |
第四章 吉林西部土地利用变化趋势研究 | 第59-82页 |
第一节 遥感技术基本原理简介 | 第59-62页 |
一、 光谱特征及遥感图像 | 第60页 |
二、 遥感数据的预处理 | 第60-61页 |
三、 遥感图像分类方法 | 第61-62页 |
第二节 吉林西部土地利用遥感图像预处理及解译方法 | 第62-66页 |
一、 数据来源及技术平台 | 第62-63页 |
二、 数据预处理 | 第63-64页 |
三、 TM图像解译方法 | 第64-66页 |
第二节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遥感信息解译 | 第66-69页 |
一、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与生态环境演变的关系 | 第66-67页 |
二、 建立土地利用分类及解译判读标志 | 第67-68页 |
三、 土地利用预解译及成图 | 第68-69页 |
第四节 土地利用变化趋势研究 | 第69-80页 |
一、 吉林西部土地利用空间分布变化特点 | 第70页 |
二、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动态分析 | 第70-75页 |
三、 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动态转化研究 | 第75-80页 |
小结: | 第80-82页 |
第五章 吉林西部生态环境脆弱性研究 | 第82-112页 |
第一节 脆弱生态环境的内涵与特性 | 第82-85页 |
一、 脆弱生态环境的内涵 | 第82-84页 |
二、 脆弱生态环境的特性 | 第84-85页 |
第二节 脆弱生态环境的形成及类型划分 | 第85-88页 |
一、 结构型脆弱性 | 第85-86页 |
二、 胁迫型脆弱性 | 第86-87页 |
三、 脆弱生态环境类型的划分 | 第87-88页 |
第三节 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 | 第88-93页 |
一、 脆弱度的计算方法简介 | 第89-91页 |
二、 指标法计算脆弱度 | 第91-93页 |
第四节 吉林西部生态环境脆弱性分析 | 第93-110页 |
一、 农牧交错带的生态环境特征 | 第93-94页 |
二、 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94-97页 |
三、 生态环境脆弱度的计算 | 第97-103页 |
四、 评价结果分析 | 第103-105页 |
五、 脆弱度可视化研究 | 第105-106页 |
六、 生态环境脆弱性变化趋势研究 | 第106-110页 |
小结: | 第110-112页 |
第六章 生态足迹法在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应用 | 第112-142页 |
第一节 生态足迹法产生的背景 | 第112-113页 |
第二节 生态足迹模型 | 第113-120页 |
一、 生态足迹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 第113-114页 |
二、 生态足迹分析的相关概念 | 第114-116页 |
三、 指标体系 | 第116-117页 |
四、 生态足迹的计算方法和步骤 | 第117-120页 |
第三节 吉林西部可持续发展研究 | 第120-129页 |
一、 吉林西部生态足迹数据库 | 第120-121页 |
二、 吉林西部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计算: | 第121-124页 |
三、 计算结果 | 第124-129页 |
第四节 吉林西部可持续性变化趋势分析 | 第129-140页 |
一、 1989年生态足迹供需平衡分析 | 第129-131页 |
二、 2001年生态足迹供需平衡分析 | 第131-133页 |
三、 可持续性变化趋势分析 | 第133-139页 |
四、 生态足迹模型应用的讨论 | 第139-140页 |
小结: | 第140-142页 |
第七章 吉林西部生态安全研究 | 第142-176页 |
第一节 生态安全研究的意义 | 第142-148页 |
一、 生态安全研究产生的背景 | 第142-143页 |
二、 生态安全的含义、本质和特点 | 第143-145页 |
三、 生态安全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145-147页 |
四、 研究生态安全的意义 | 第147-148页 |
第二节 吉林西部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 第148-158页 |
一、 指标选择的原则 | 第148-149页 |
二、 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框架 | 第149-150页 |
三、 评价指标的筛选 | 第150-157页 |
四、 生态安全评价指标的建立 | 第157-158页 |
第三节 生态安全评价 | 第158-165页 |
一、 评价方法 | 第158-160页 |
二、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160-165页 |
第四节 生态安全评价 | 第165-174页 |
一、 生态安全度的计算 | 第165-166页 |
二、 评价结果分析 | 第166-169页 |
三、 评价结果的对比分析 | 第169-170页 |
四、 生态安全变化趋势分析 | 第170-174页 |
小结 | 第174-176页 |
第八章 生态安全度脆弱度可持续性的相关关系及排序研究 | 第176-190页 |
第一节 生态安全度、脆弱度、可持续性 | 第176-178页 |
第二节 相关分析的基本原理及过程 | 第178-180页 |
一、 相关分析的功能及类型 | 第178-179页 |
二、 SPSS软件的相关分析模块简介 | 第179-180页 |
三、 相关分析的过程 | 第180页 |
第三节 生态安全度、脆弱度、可持续性相关分析 | 第180-186页 |
一、 单相关关系分析 | 第180-182页 |
二、 偏相关关系分析 | 第182-186页 |
第四节 三种方法的排序研究 | 第186-189页 |
一、 排序方法简介(TOPSIS) | 第186-188页 |
二、 生态安全度、脆弱度、可持续性的排序 | 第188-189页 |
小结 | 第189-190页 |
第九章 农业生态环境系统调控与优化研究-长岭县为例 | 第190-215页 |
第一节 长岭县概况及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 第190-193页 |
一、 长岭县概况 | 第190-191页 |
二、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 第191-193页 |
第二节 研究方法的选择 | 第193-195页 |
一、 选择的依据 | 第193页 |
二、 系统动力学的概述 | 第193-194页 |
三、 系统动力学研究的目标与步骤 | 第194-195页 |
第三节 农业生态环境系统仿真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195-203页 |
一、 农业生态环境系统的特点 | 第195-196页 |
二、 农业生态环境系统调控与优化的原则 | 第196-197页 |
三、 长岭县农业生态环境系统SD模型的建立 | 第197-202页 |
四、 仿真方案的设计 | 第202-203页 |
第四节 模拟仿真结果分析 | 第203-207页 |
一、 方案1-维持现状方案模拟结果 | 第203-204页 |
二、 方案2-生态建设方案模拟结果 | 第204-205页 |
三、 方案3-水资源充分利用方案 | 第205页 |
四、 方案4-重畜牧型方案 | 第205-206页 |
五、 方案5-重农型方案 | 第206-207页 |
六、 方案6-农牧互促型 | 第207页 |
第五节 仿真方案的优选 | 第207-213页 |
一、 模拟仿真结果分析 | 第207-211页 |
二、 仿真方案的优选 | 第211-213页 |
小结 | 第213-215页 |
结论 | 第215-219页 |
参考文献 | 第219-231页 |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231-232页 |
致谢 | 第232-233页 |
摘要 | 第233-2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