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4-5页 |
中文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6-1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7-29页 |
1.1 选题的意义及研究背景介绍 | 第17-18页 |
1.2 缺氧缺血所致心肌损伤的发病机理 | 第18-24页 |
1.2.1 能量代谢障碍 | 第18页 |
1.2.2 氧自由基 | 第18-19页 |
1.2.3 钙超载 | 第19-20页 |
1.2.4 中性粒细胞的激活 | 第20页 |
1.2.5 细胞凋亡 | 第20-24页 |
1.3 缺氧缺血心肌损伤的药物治疗进展 | 第24-26页 |
1.3.1 代谢激活剂 | 第24-25页 |
1.3.2 氧自由基抑制剂和清除剂 | 第25页 |
1.3.3 Ca~(2+)通道阻滞剂 | 第25页 |
1.3.4 Na~+/H~+交换抑制剂 | 第25-26页 |
1.3.5 KATP通道开放剂 | 第26页 |
1.3.6 多肽类药物 | 第26页 |
1.3.7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 第26页 |
1.4 实验设计 | 第26-29页 |
1.4.1 PGSF对大鼠心肌细胞的毒性作用 | 第27页 |
1.4.2 PGSF对缺氧大鼠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 | 第27页 |
1.4.3 PGSF对HIBD新生大鼠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 | 第27-29页 |
第2章 PGSF对大鼠心肌细胞的毒性作用 | 第29-49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9-31页 |
2.1.1 实验动物 | 第29页 |
2.1.2 实验试剂 | 第29-31页 |
2.1.3 实验仪器 | 第31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1-39页 |
2.2.1 乳鼠心肌细胞的分离 | 第31-32页 |
2.2.2 心肌细胞形态学观察 | 第32页 |
2.2.3 心肌细胞鉴定 | 第32-33页 |
2.2.4 MTT法检测PGSF对原代心肌细胞的毒性作用 | 第33-34页 |
2.2.5 MTT法检测PGSF对H9C2细胞的毒性作用 | 第34页 |
2.2.6 Tunel法检测PGSF对原代心肌细胞的毒性作用 | 第34-35页 |
2.2.7 Tunel检测PGSF对H9C2细胞的毒性作用 | 第35-36页 |
2.2.8 LDH的测定 | 第36-37页 |
2.2.9 MDA含量测定 | 第37-38页 |
2.2.10 统计学处理 | 第38-39页 |
2.3 结果 | 第39-45页 |
2.3.1 心肌细胞形态学观察 | 第39页 |
2.3.2 心肌细胞鉴定 | 第39-40页 |
2.3.3 MTT检测PGSF对原代心肌细胞的活性影响结果 | 第40-41页 |
2.3.4 MTT检测PGSF对H9C2心肌细胞的活性影响结果 | 第41页 |
2.3.5 Tunel法检测PGSF对原代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 | 第41-42页 |
2.3.6 Tunel法检测瓜子金皂苷己PGSF对H9C2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 | 第42-43页 |
2.3.7 PGSF对原代心肌细胞和H9C2细胞LDH水平的影响 | 第43-44页 |
2.3.8 PGSF对原代心肌细胞和H9C2细胞MDA水平的影响 | 第44-45页 |
2.4 讨论 | 第45-47页 |
2.5 小结 | 第47-49页 |
第3章 PGSF对缺氧大鼠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 | 第49-77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49-51页 |
3.1.1 实验动物与实验细胞 | 第49页 |
3.1.2 实验试剂 | 第49-51页 |
3.1.3 实验仪器 | 第51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51-62页 |
3.2.1 乳鼠心肌细胞原代培养 | 第51-52页 |
3.2.2 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hypoxia/reoxygenation,H/R)模型的构建 | 第52页 |
3.2.3 实验分组 | 第52-53页 |
3.2.4 MTT法检测原代心肌细胞的存活率 | 第53页 |
3.2.5 MTT法检测H9C2细胞的存活率 | 第53-54页 |
3.2.6 Tunel法检测原代心肌细胞凋亡 | 第54-55页 |
3.2.7 Tunel法检测H9C2细胞凋亡 | 第55-56页 |
3.2.8 LDH的测定 | 第56-57页 |
3.2.9 MDA含量测定 | 第57-58页 |
3.2.10 心肌细胞ROS的测定 | 第58-59页 |
3.2.11 RT-PCR检测Bcl-2 和Bax m RNA的表达量 | 第59-60页 |
3.2.12 Western Blot检测Bcl-2 和Bax蛋白表达 | 第60-61页 |
3.2.13 统计学处理 | 第61-62页 |
3.3 结果 | 第62-73页 |
3.3.1 PGSF对缺氧心肌细胞形态的影响 | 第62-63页 |
3.3.2 PGSF对缺氧后复氧心肌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第63-65页 |
3.3.3 PGSF对缺氧后复氧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 第65-67页 |
3.3.4 PGSF对缺氧后复氧心肌细胞LDH水平的影响 | 第67-69页 |
3.3.5 PGSF对缺氧后复氧心肌细胞MDA水平的影响 | 第69-70页 |
3.3.6 PGSF对缺氧后复氧心肌细胞ROS水平的影响 | 第70-71页 |
3.3.7 PGSF对缺氧后复氧心肌细胞Bcl-2 和Bax m RNA表达的影响 | 第71-72页 |
3.3.8 PGSF对缺氧后复氧心肌细胞Bcl-2 和Bax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72-73页 |
3.4 讨论 | 第73-76页 |
3.5 小结 | 第76-77页 |
第4章 PGSF对HIBD新生大鼠心肌损伤保护作用 | 第77-113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77-80页 |
4.1.1 实验动物 | 第77页 |
4.1.2 实验药品及试剂 | 第77-79页 |
4.1.3 实验仪器 | 第79-80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80-95页 |
4.2.1 新生大鼠HIBD模型建立 | 第80页 |
4.2.2 实验分组及给药方法 | 第80页 |
4.2.3 观察指标 | 第80页 |
4.2.4 心梗面积测定 | 第80-81页 |
4.2.5 HE染色 | 第81-82页 |
4.2.6 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 | 第82-83页 |
4.2.7 血清CK-Mb测定 | 第83-84页 |
4.2.8 血清ALT测定 | 第84-85页 |
4.2.9 血清AST的测定 | 第85-86页 |
4.2.10 血清ALP的测定 | 第86-88页 |
4.2.11 血清Cr的测定 | 第88-89页 |
4.2.12 血清Bun的测定 | 第89-90页 |
4.2.13 心肌组织MDA的测定 | 第90-91页 |
4.2.14 心肌组织SOD的测定 | 第91-92页 |
4.2.15 心肌组织ROS检测 | 第92页 |
4.2.16 RT-PCR检测Bcl-2 和Bax m RNA表达 | 第92-94页 |
4.2.17 Western Blot检测Bcl-2 和Bax蛋白表达 | 第94-95页 |
4.2.18 统计学处理 | 第95页 |
4.3 结果 | 第95-109页 |
4.3.1 各组新生大鼠 7d体重增长值 | 第95页 |
4.3.2 PGSF对HIBD大鼠心脑梗死面积的影响 | 第95-97页 |
4.3.3 PGSF对HIBD大鼠心肌细胞和脑组织细胞形态的影响 | 第97-98页 |
4.3.4 PGSF对HIBD大鼠心肌和脑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 | 第98-101页 |
4.3.5 PGSF对HIBD大鼠血清CK-Mb水平的影响 | 第101页 |
4.3.6 PGSF对HIBD大鼠血清ALT水平的影响 | 第101-102页 |
4.3.7 PGSF对HIBD大鼠血清AST水平的影响 | 第102-103页 |
4.3.8 PGSF对HIBD大鼠血清ALP水平的影响 | 第103页 |
4.3.9 PGSF对HIBD大鼠血清Cr水平的影响 | 第103-104页 |
4.3.10 PGSF对HIBD大鼠血清Bun水平的影响 | 第104-105页 |
4.3.11 PGSF对HIBD模型大鼠心肌组织MDA含量的影响 | 第105页 |
4.3.12 PGSF对HIBD模型大鼠心肌组织SOD含量的影响 | 第105-106页 |
4.3.13 PGSF对HIBD模型大鼠心肌组织ROS含量的影响 | 第106-107页 |
4.3.14 PGSF对HIBD模型大鼠心肌组织Bcl-2 和Bax m RNA表达的影响 | 第107-108页 |
4.3.15 PGSF对HIBD模型大鼠心肌组织Bcl-2/Bax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108-109页 |
4.4 讨论 | 第109-113页 |
第5章 结论 | 第113-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25页 |
作者简介及其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25-127页 |
致谢 | 第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