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12-22页 |
1.1 种子休眠的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1.1 种子休眠的定义 | 第12页 |
1.1.2 种子休眠的原因 | 第12-13页 |
1.1.3 种子休眠类型 | 第13-14页 |
1.1.4 种子休眠的生态及农学意义 | 第14-15页 |
1.2 种子休眠的解除 | 第15-18页 |
1.2.1 物理方法 | 第15-17页 |
1.2.1.1 机械处理 | 第15页 |
1.2.1.2 高温处理 | 第15-16页 |
1.2.1.3 低温处理 | 第16页 |
1.2.1.4 液氮处理 | 第16-17页 |
1.2.2 化学方法 | 第17-18页 |
1.2.3 生物方法 | 第18页 |
1.3 种子的消化道传播 | 第18-22页 |
1.3.1 种子消化道传播的理论基础 | 第19-20页 |
1.3.2 种子消化道传播的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几种豆科牧草种子休眠解除方法 | 第22-36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2-25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22页 |
2.1.2 植物种子形态特征的测定与计算 | 第22-23页 |
2.1.3 种子的处理方法 | 第23-24页 |
2.1.3.1 机械处理 | 第23页 |
2.1.3.2 热水处理 | 第23页 |
2.1.3.3 低温处理 | 第23页 |
2.1.3.4 硫酸处理 | 第23-24页 |
2.1.3.5 液氮处理 | 第24页 |
2.1.4 吸水率测定 | 第24页 |
2.1.5 萌发试验 | 第24页 |
2.1.6 数据分析 | 第24-25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5-33页 |
2.2.1 不同处理后的种子吸水率 | 第25页 |
2.2.2 线叶野豌豆种子休眠的解除 | 第25-26页 |
2.2.3 苦豆子种子休眠的解除 | 第26-27页 |
2.2.4 红豆草种子休眠解的除 | 第27-28页 |
2.2.5 罗马苜蓿种子休眠的解除 | 第28-29页 |
2.2.6 准噶尔岩黄芪种子休眠的解除 | 第29-30页 |
2.2.7 山地岩黄芪种子休眠的解除 | 第30-31页 |
2.2.8 小花红豆草种子休眠的解除 | 第31-32页 |
2.2.9 不同处理后吸水率与发芽率之间的相关性 | 第32-33页 |
2.3 讨论 | 第33-35页 |
2.3.1 机械处理 | 第33页 |
2.3.2 热水处理 | 第33页 |
2.3.3 低温处理 | 第33-34页 |
2.3.4 硫酸处理 | 第34页 |
2.3.5 液氮处理 | 第34-35页 |
2.4 结论 | 第35-36页 |
第三章 不同休眠解除方法对几种豆科牧草种子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36-41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6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36页 |
3.1.2 方法 | 第36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6-39页 |
3.2.1 不同处理对线叶野豌豆种子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36页 |
3.2.2 不同处理对苦豆子种子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36-37页 |
3.2.3 不同处理对红豆草种子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37页 |
3.2.4 不同处理对罗马苜蓿种子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37页 |
3.2.5 不同处理对准噶尔岩黄芪种子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37页 |
3.2.6 不同处理对山地岩黄芪种子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37-38页 |
3.2.7 不同处理对小花红豆草种子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38-39页 |
3.3 讨论 | 第39-40页 |
3.3.1 机械处理对豆科牧草种子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39页 |
3.3.2 低温处理对豆科牧草种子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39页 |
3.3.3 热水处理对豆科牧草种子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39页 |
3.3.4 浓硫酸处理对豆科牧草种子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39-40页 |
3.3.5 液氮处理对豆科牧草种子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40页 |
3.4 结论 | 第40-41页 |
第四章 几种豆科牧草种子的绵羊瘤胃消化 | 第41-48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2页 |
4.1.1 材料 | 第41页 |
4.1.2 方法 | 第41-42页 |
4.1.2.1 种子的绵羊瘤胃消化 | 第41页 |
4.1.2.2 消化前后种子形态特征的观察 | 第41页 |
4.1.2.3 种皮石蜡切片的制作 | 第41页 |
4.1.2.4 吸水率测定 | 第41页 |
4.1.2.5 萌发实验 | 第41页 |
4.1.2.6 消化前后幼苗生长测定 | 第41-42页 |
4.1.3 数据分析 | 第42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2-46页 |
4.2.1 消化前后种子形态学特征及发芽率 | 第42-43页 |
4.2.2 绵羊瘤胃孵化对种皮的影响 | 第43-44页 |
4.2.3 绵羊消化前后种皮组织结构变化 | 第44页 |
4.2.4 瘤胃消化对吸水率的影响 | 第44-45页 |
4.2.5 瘤胃消化对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45-46页 |
4.3 讨论 | 第46-47页 |
4.4 结论 | 第47-48页 |
第五章 主要结论、创新点及研究展望 | 第48-49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48页 |
5.2 创新点 | 第48页 |
5.3 研究展望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5页 |
附图 1 消化前后种皮形态变化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作者简介 | 第58页 |
在学期间主要参与的研究项目 | 第58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58-59页 |
导师评阅表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