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1-24页 |
0.1 选题缘由 | 第11-13页 |
0.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2.1 理论意义 | 第13页 |
2.2 实践意义 | 第13-14页 |
0.3 文献综述 | 第14-19页 |
3.1 国内相关研究概况 | 第14-17页 |
3.2 国外相关研究概况 | 第17-19页 |
0.4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9-21页 |
4.1 未来大学教师 | 第19页 |
4.2 教学能力 | 第19-20页 |
4.3 职前教师教育项目 | 第20-21页 |
0.5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以及创新和不足 | 第21-24页 |
5.1 研究思路 | 第21页 |
5.2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5.3 研究内容 | 第22页 |
5.4 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 | 第22-24页 |
第1章 美国研究生阶段培养未来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历程 | 第24-28页 |
1.1 产生期(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 第24-25页 |
1.2 发展期(20世纪初-20世纪70年代) | 第25-26页 |
1.3 多元化时期(20世纪80年代至今) | 第26-28页 |
第2章 美国研究生阶段培养未来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的机构与目标 | 第28-33页 |
2.1 培养机构 | 第28-30页 |
2.1.1 研究生院 | 第28-29页 |
2.1.2 教学中心 | 第29页 |
2.1.3 院系联合 | 第29-30页 |
2.2 培养目标 | 第30-33页 |
2.2.1 树立教师专业意识 | 第30-31页 |
2.2.2 培养教学通用技能 | 第31-33页 |
第3章 美国研究生阶段培养未来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的主要内容 | 第33-40页 |
3.1 教育知识的培养 | 第33-34页 |
3.1.1 有关教师的知识 | 第33-34页 |
3.1.2 有关学生的知识 | 第34页 |
3.2 教学通用技能培养 | 第34-40页 |
3.2.1 沟通交流能力培养 | 第35-36页 |
3.2.2 课堂管理能力的培养 | 第36-38页 |
3.2.3 课程设计能力的培养 | 第38-40页 |
第4章 美国研究生阶段培养未来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的多元化方式与内部评估 | 第40-49页 |
4.1 多元化培养方式 | 第40-46页 |
4.1.1 校内培养 | 第40-44页 |
4.1.2 校外合作或交流 | 第44-46页 |
4.2 对教学效果的内部评估 | 第46-49页 |
4.3.1 通过增设学分进行评估 | 第46-47页 |
4.3.2 通过证书计划进行评估 | 第47-49页 |
第5章 美国研究生阶段培养未来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的效果与特点分析 | 第49-54页 |
5.1 效果分析 | 第49-51页 |
5.1.1 提高了研究生的教学能力 | 第49-50页 |
5.1.2 促进了研究生向教师角色的转变 | 第50-51页 |
5.2 特点分析 | 第51-54页 |
5.2.1 培养内容有较强的实践性 | 第51-52页 |
5.2.2 培养机构健全形式多样 | 第52页 |
5.2.3 积极树立新的职前培养观念 | 第52-54页 |
第6章 启示 | 第54-62页 |
6.1 我国研究生阶段对未来大学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第54-57页 |
6.1.1 现状概述 | 第54-55页 |
6.1.2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55-57页 |
6.2 美国研究生阶段对未来大学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对我国的启示 | 第57-62页 |
6.2.1 更新观念,重视对未来大学教师教学能力培养计划和项目的制定 | 第57-59页 |
6.2.2 成立专门的未来大学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机构 | 第59-60页 |
6.2.3 开展多元化的未来大学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模式 | 第60-61页 |
6.2.4 关注研究生未来职业发展规划,为研究生未来任职做好准备 | 第61-62页 |
结语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