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绪论 | 第11-17页 |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既有建筑检测方法发展状况 | 第12-13页 |
·国外既有建筑检测方法现状 | 第12页 |
·国内既有建筑检测方法现状 | 第12-13页 |
·结构动力学在损伤检测中的应用现状 | 第13-14页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4-16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既有建筑结构鉴定方法分析 | 第17-36页 |
·传统经验鉴定法 | 第17-21页 |
·实用鉴定法 | 第18-19页 |
·可靠概率鉴定法 | 第19-21页 |
·动力特性评定建筑物安全性 | 第21-23页 |
·结构的损伤模型法确定结构的安全性能 | 第23-24页 |
·结构损伤识别方法 | 第24-35页 |
·直接识别法 | 第25-31页 |
·基于结构固有频率的损伤检测 | 第25-27页 |
·基于结构振型变化的损伤检测 | 第27-29页 |
·基于结构柔度矩阵的损伤检测 | 第29-31页 |
·模型修正法 | 第31-32页 |
·基于残余力向量的损伤检测 | 第31-32页 |
·特征对灵敏度法 | 第32页 |
·特征结构分配法 | 第32页 |
·无模型识别方法 | 第32-35页 |
·神经网络法 | 第32-33页 |
·小波分析法 | 第33-34页 |
·遗传算法 | 第34页 |
·专家系统法 | 第34-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结构动力学方法评估结构安全性 | 第36-53页 |
·结构动力学应用于损伤检测 | 第36-37页 |
·损伤理论的描述 | 第36-37页 |
·构件损伤系数 | 第37页 |
·整体结构损伤系数与结构损伤状态的关系 | 第37-42页 |
·结构动力特性评定房屋安全性能 | 第38-40页 |
·结构的损伤模型法来确定结构的安全性能 | 第40-42页 |
·结构损伤位置的确定 | 第42-51页 |
·模态分析在结构损伤诊断中的应用 | 第42页 |
·模态曲率变化监测损伤位置 | 第42-47页 |
·模态柔度指标检测损伤位置 | 第47-51页 |
·既有结构的薄弱层识别 | 第51-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层次分析法在既有建筑结构体系可靠性评定中的应用 | 第53-64页 |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 第53-55页 |
·构件可靠度指标 | 第55-56页 |
·算例 | 第56-63页 |
·工程概况 | 第56-57页 |
·结构计算参数 | 第57-58页 |
·结构分析模型 | 第58页 |
·构件内力计算及构件可靠度评定 | 第58-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结论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附件实例A | 第70-73页 |
附件1:结构构件承载力验算(摘录) | 第70-72页 |
附件2:结构单元安全性评定结果 | 第72-73页 |
附件实例B | 第73-76页 |
附件1:结构构件承载力验算(摘录) | 第73-75页 |
附件2:结构单元安全性评定结果 | 第75-76页 |
附件实例C | 第76-79页 |
附件1:结构构件承载力验算(摘录) | 第76-78页 |
附件2:结构单元安全性评定结果 | 第78-7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答辩委员会对费建伟论文的决议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