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3页 |
Abstract | 第13-1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7-25页 |
1.1 大豆株型研究 | 第17-18页 |
1.2 大豆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研究 | 第18-21页 |
1.3 大豆根系形态和活力的研究 | 第21-23页 |
1.4 大豆产量和品质遗传改良的研究 | 第23-24页 |
1.5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4-25页 |
第二章 不同年代育成大豆品种根系形态性状和生理指标的比较 | 第25-45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5-26页 |
2.1.1 供试材料 | 第25-26页 |
2.1.2 试验设计 | 第26页 |
2.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26页 |
2.2 数据分析 | 第26-27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7-42页 |
2.3.1 根系形态性状的比较 | 第27-34页 |
2.3.2 根系生理指标的比较 | 第34-42页 |
2.4 小结 | 第42-45页 |
第三章 不同年代育成大豆品种植株形态性状和叶片生理指标的比较 | 第45-61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5-46页 |
3.1.1 供试材料 | 第45页 |
3.1.2 试验设计 | 第45页 |
3.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45-46页 |
3.2 数据分析 | 第46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6-59页 |
3.3.1 植株形态性状的比较 | 第46-53页 |
3.3.2 叶片生理指标的比较 | 第53-59页 |
3.4 小结 | 第59-61页 |
第四章 不同年代育成大豆品种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比较 | 第61-75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61页 |
4.1.1 供试材料 | 第61页 |
4.1.2 试验设计 | 第61页 |
4.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61页 |
4.2 数据分析 | 第61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61-73页 |
4.3.1 不同器官的干物质积累动态 | 第61-67页 |
4.3.2 不同年代育成大豆品种生物量的比较 | 第67-68页 |
4.3.3 干物质在不同器官中的分配 | 第68-73页 |
4.4 小结 | 第73-75页 |
第五章 不同年代育成大豆品种农艺性状、产量及品质的比较 | 第75-83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75页 |
5.1.1 供试材料 | 第75页 |
5.1.2 试验设计 | 第75页 |
5.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75页 |
5.2 数据分析 | 第75-76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76-80页 |
5.3.1 主要农艺性状 | 第76-77页 |
5.3.2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 第77-79页 |
5.3.3 品质 | 第79-80页 |
5.4 小结 | 第80-83页 |
第六章 不同年代育成大豆品种农艺性状与产量的通径分析 | 第83-93页 |
6.1 不同年代育成品种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通径分析 | 第83-88页 |
6.2 不同地区育成品种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通径分析 | 第88-91页 |
6.3 小结 | 第91-93页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第93-101页 |
7.1 大豆品种根系形态性状和生理指标的遗传改良 | 第93-95页 |
7.2 大豆品种植株形态性状和叶片生理指标的遗传改良 | 第95-96页 |
7.3 大豆品种干物质积累及分配的遗传改良 | 第96-97页 |
7.4 大豆品种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及品质的遗传改良 | 第97-99页 |
7.5 现阶段我国大豆品种遗传改良的策略 | 第99-100页 |
7.6 全文总结 | 第100-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13页 |
致谢 | 第113-11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115-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