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9-10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0-29页 |
| 综述一 宫颈病变的中医认识 | 第10-18页 |
| 1 病名源流 | 第10-11页 |
| 2 病因病机 | 第11-13页 |
| 3 辨证分型 | 第13-14页 |
| 4 治疗 | 第14-17页 |
| 5 总结 | 第17-18页 |
| 综述二 宫颈病变的西医认识 | 第18-25页 |
| 1 发病机制 | 第18-19页 |
| 2 高危因素 | 第19-20页 |
| 3 诊断技术 | 第20-21页 |
| 4 治疗进展 | 第21-25页 |
| 参考文献 | 第25-29页 |
|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 第29-38页 |
| 一 资料来源与方法 | 第29页 |
| 1 研究目的 | 第29页 |
| 2 研究对象 | 第29页 |
| 3 研究方法 | 第29页 |
| 二 统计结果 | 第29-32页 |
| 1 药物频数统计 | 第29-30页 |
| 2 药类频数统计 | 第30-31页 |
| 3 药物五味频数统计 | 第31页 |
| 4 药物四气频数统计 | 第31-32页 |
| 5 药物归经频数统计 | 第32页 |
| 三 讨论与分析 | 第32-37页 |
| 1 前十味常用药物分析 | 第32-34页 |
| 2 药类分析 | 第34-35页 |
| 3 药物性味分析 | 第35页 |
| 4 药物归经分析 | 第35-37页 |
| 参考文献 | 第37-38页 |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第38-45页 |
| 前言 | 第38-39页 |
| 1 实验材料 | 第39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39-41页 |
| 2.1 培养基配制方法 | 第39页 |
| 2.2 宫颈癌SiHa细胞体外培养 | 第39-40页 |
| 2.3 倒置显微镜下观察苦参碱作用后细胞形态的变化 | 第40页 |
| 2.4 MTT法测定苦参减对SiHa细胞谱瘦的影构 | 第40-41页 |
| 2.5 Western blot检测Bcl-2、Bax表达 | 第41页 |
| 2.6 数据分析及统计学处理 | 第41页 |
| 3 实验结果 | 第41-43页 |
| 3.1 倒置显微镜下观察苦参碱作用后细胞形态的变化 | 第41-42页 |
| 3.2 MTT法测定苦参碱对宫颈癌SiHa细胞增殖的影响 | 第42页 |
| 3.3 Western blot检测Bcl-2、Bax蛋白的表达 | 第42-43页 |
| 4 讨论 | 第43-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6页 |
| 结语 | 第46-47页 |
| 1 结论 | 第46页 |
| 2 不足与展望 | 第46-47页 |
| 致谢 | 第47-48页 |
| 个人简历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