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计算机仿真方法的珠海终端区空域优化的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珠海终端区空域特性分析 | 第15-21页 |
2.1 珠海终端区概况 | 第15-19页 |
2.1.1 终端区相关概念及定义 | 第15页 |
2.1.2 珠海终端区空域结构概述 | 第15-18页 |
2.1.3 珠江三角洲机场布局 | 第18-19页 |
2.2 “平安大厦”对珠海终端区运行的影响 | 第19-20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三章 基于管制员工作负荷的模拟机评估 | 第21-36页 |
3.1 容量评估模型的建立 | 第21-24页 |
3.1.1 容量评估模型 | 第21-23页 |
3.1.2 容量评估步骤 | 第23-24页 |
3.2 珠海进近01号扇区(西扇)容量评估 | 第24-28页 |
3.2.1 无障碍物情况 | 第24-26页 |
3.2.2 有障碍物情况 | 第26-27页 |
3.2.3 分析评估结果比较 | 第27-28页 |
3.3 珠海进近02号扇区(东高扇)容量评估 | 第28-31页 |
3.3.1 无障碍物情况 | 第28-29页 |
3.3.2 有障碍物情况 | 第29-31页 |
3.3.3 分析评估结果比较 | 第31页 |
3.4 珠海进近03号扇区(东低扇)容量评估 | 第31-34页 |
3.4.1 无障碍物情况 | 第31-33页 |
3.4.2 有障碍物情况 | 第33-34页 |
3.4.3 分析评估结果比较 | 第3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四章 珠海终端区空域结构优化方案研究 | 第36-42页 |
4.1 总体研究思路 | 第36-37页 |
4.2 进离场航线设计指导思想 | 第37-38页 |
4.3 现行方案 | 第38-40页 |
4.4 优化方案 | 第40-4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五章 珠海终端区空域容量计算机仿真评估 | 第42-60页 |
5.1 SIMMOD简介 | 第42-45页 |
5.1.1 SIMMOD的几个特征 | 第43-44页 |
5.1.2 优缺点分析 | 第44-45页 |
5.2 仿真概述 | 第45页 |
5.2.1 仿真基本情况 | 第45页 |
5.2.2 评估方法 | 第45页 |
5.3 仿真数据输入依据 | 第45-46页 |
5.4 仿真模型设置 | 第46-53页 |
5.4.1 空域结构布局 | 第46-48页 |
5.4.2 模型构建 | 第48页 |
5.4.3 进出港管制规范 | 第48-51页 |
5.4.4 管制运行参数设置 | 第51-52页 |
5.4.5 航班设置 | 第52-53页 |
5.5 仿真样本可靠性验证 | 第53-56页 |
5.6 计算机仿真评估结果 | 第56-59页 |
5.6.1 由南向北运行评估结果 | 第56-58页 |
5.6.2 由北向南运行评估结果 | 第58-59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0-61页 |
6.1 论文总结及创新点 | 第60页 |
6.2 未来研究展望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附录一 珠海终端区各机场进离场航线描述 | 第65-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