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体育课堂问题行为研究--以唐山市路北区初级中学为例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英文摘要 | 第6-8页 |
引言 | 第12-14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4-22页 |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1.1 对课堂问题行为的分类研究 | 第14-15页 |
1.1.2 对课堂问题行为的成因研究 | 第15-16页 |
1.1.3 对课堂问题行为的策略研究 | 第16-17页 |
1.1.4 关于体育课堂问题行为的研究 | 第17-18页 |
1.2 初中生体育课堂问题行为概述 | 第18-22页 |
1.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8-19页 |
1.2.2 体育课堂问题行为的判断标准 | 第19页 |
1.2.3 体育课堂问题行为的分类 | 第19-22页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22-24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22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2.2.1 文献资料法 | 第22页 |
2.2.2 调查法 | 第22-23页 |
2.2.3 逻辑分析法 | 第23页 |
2.2.4 数理统计法 | 第23-24页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24-44页 |
3.1 初中生体育课堂问题行为因素结构确定 | 第24-28页 |
3.1.1 专家组的确定 | 第24页 |
3.1.2 问卷内容设计 | 第24-26页 |
3.1.3 专家修改情况 | 第26-28页 |
3.1.4 第二轮专家问卷的效度检验 | 第28页 |
3.2 初中生体育课堂问题行为正式问卷的编制 | 第28-37页 |
3.2.1 问卷施测 | 第28-29页 |
3.2.2 项目分析 | 第29-30页 |
3.2.3 探索性因素分析 | 第30-33页 |
3.2.4 初中生体育课堂问题行为正式问卷的确定 | 第33-34页 |
3.2.5 验证性因素分析 | 第34-35页 |
3.2.6 信效度检验 | 第35-37页 |
3.3 初中生体育课堂问题行为现状研究 | 第37-44页 |
3.3.1 初中生体育课堂问题行为总体分析 | 第37-39页 |
3.3.2 初中生体育课堂问题行为性别比较 | 第39-41页 |
3.3.3 初中生体育课堂问题行为年级比较 | 第41-44页 |
4 初中生体育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审视 | 第44-48页 |
4.1 主观因素 | 第44-45页 |
4.1.1 学生的生理因素 | 第44页 |
4.1.2 学生的心理因素 | 第44-45页 |
4.1.3 性别差异 | 第45页 |
4.2 客观因素 | 第45-48页 |
4.2.1 体育学科因素 | 第45-46页 |
4.2.2 教师因素 | 第46页 |
4.2.3 学校因素 | 第46页 |
4.2.4 家庭因素 | 第46-47页 |
4.2.5 社会环境 | 第47-48页 |
5 初中生体育课堂问题行为应对策略探究 | 第48-56页 |
5.1 正视初中生的年龄特征 | 第48页 |
5.2 将初中生的课堂问题行为视为教育资源 | 第48-49页 |
5.3 预防策略 | 第49-51页 |
5.3.1 转变观念态度 | 第49-50页 |
5.3.2 改进教学方法 | 第50页 |
5.3.3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 第50页 |
5.3.4 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 第50页 |
5.3.5 利用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 | 第50-51页 |
5.3.6 鼓励问题学生参与到课堂中 | 第51页 |
5.4 调控策略 | 第51-53页 |
5.4.1 强化学生积极行为 | 第51-52页 |
5.4.2 善用消退方法 | 第52页 |
5.4.3 善用警示策略 | 第52页 |
5.4.4 采用直接纠正策略 | 第52-53页 |
5.5 矫正策略 | 第53-56页 |
5.5.1 适当的惩罚与批评 | 第53页 |
5.5.2 制定行为矫正计划 | 第53-56页 |
结论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附录 | 第62-76页 |
致谢 | 第76-7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