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潩河水质三维仿真系统设计与实现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水质管理系统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水质模型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3 三维GIS研究与应用现状 | 第14页 |
1.2.4 水质模型与GIS集成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6-18页 |
2 清潩河三维水质模型与GIS开发平台 | 第18-27页 |
2.1 清潩河河流三维水质模型构建 | 第18-23页 |
2.1.1 研究区概况 | 第18页 |
2.1.2 污染物基本运动形式 | 第18-20页 |
2.1.3 水质模型公式推导 | 第20-21页 |
2.1.4 清潩河三维水质模型 | 第21-23页 |
2.2 三维GIS平台及开发方式 | 第23-24页 |
2.3.1 三维GIS开发平台 | 第23-24页 |
2.3.2 三维GIS开发方式 | 第24页 |
2.3 ArcGIS地理信息系统平台 | 第24-25页 |
2.3.1 ArcGIS Engine组件开发 | 第25页 |
2.3.2 Geodatabase空间数据库 | 第25页 |
2.4 河流三维水质模型与GIS集成 | 第25-27页 |
3 系统需求分析与设计 | 第27-35页 |
3.1 系统需求分析 | 第27页 |
3.2 系统设计原则及目标 | 第27-28页 |
3.2.1 系统设计原则 | 第27-28页 |
3.2.2 系统设计目标 | 第28页 |
3.3 系统架构及平台选择 | 第28-30页 |
3.3.1 系统体系架构选择 | 第28页 |
3.3.2 系统逻辑架构设计 | 第28-29页 |
3.3.3 系统开发工具选择 | 第29-30页 |
3.4 系统功能设计 | 第30-32页 |
3.4.1 三维GIS平台管理模块 | 第30页 |
3.4.2 水质仿真模拟模块 | 第30-32页 |
3.5 系统数据库设计 | 第32-35页 |
3.5.1 地理信息数据库设计 | 第32页 |
3.5.2 污染物属性数据库设计 | 第32-35页 |
4 水质仿真模拟三维可视化研究 | 第35-47页 |
4.1 三维场景构建 | 第35-39页 |
4.1.1 三维场景实现过程 | 第35-36页 |
4.1.2 三维场景地形模型制作 | 第36-38页 |
4.1.3 三维场景地物模型制作 | 第38-39页 |
4.2 河流三维可视化 | 第39-43页 |
4.2.1 河面三维可视化 | 第39-42页 |
4.2.2 河流剖面网格化划分 | 第42-43页 |
4.3 水质仿真模拟三维可视化 | 第43-47页 |
4.3.1 河流参考坐标系建立 | 第43-45页 |
4.3.2 水质模拟静态三维可视化 | 第45-46页 |
4.3.3 水质模拟动态三维可视化 | 第46-47页 |
5 清潩河三维仿真系统的实现 | 第47-62页 |
5.1 系统概述 | 第47页 |
5.2 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47-48页 |
5.3 系统三维GIS基本功能实现 | 第48-49页 |
5.3.1 文件管理功能模块 | 第48-49页 |
5.3.2 地图浏览功能模块 | 第49页 |
5.3.3 GIS查询及空间分析功能模块 | 第49页 |
5.4 清潩河河流离散化实现 | 第49-54页 |
5.4.1 清潩河河面离散化实现 | 第50-53页 |
5.4.2 清潩河剖面离散化实现 | 第53-54页 |
5.5 水质仿真模拟实现 | 第54-62页 |
5.5.1 数据管理 | 第54-55页 |
5.5.2 水质仿真模拟三维可视化 | 第55-58页 |
5.5.3 河流断面模拟可视化 | 第58-62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2-64页 |
6.1 结论 | 第62页 |
6.2 展望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