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缩略语表 | 第14-1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5-30页 |
1 鱼类遗传多样性研究概况 | 第15-21页 |
1.1 鱼类遗传多样性检测方法 | 第15-17页 |
1.1.1 形态标记 | 第16页 |
1.1.2 细胞学标记 | 第16页 |
1.1.3 生化标记 | 第16页 |
1.1.4 分子标记 | 第16-17页 |
1.2 微卫星标记在鱼类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 第17-18页 |
1.2.1 微卫星的发现、序列特征、分类及获取途径 | 第17-18页 |
1.2.2 微卫星标记在鲤科鱼类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 第18页 |
1.3 线粒体DNA标记在鱼类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 第18-21页 |
1.3.1 鱼类线粒体的结构特征 | 第18-20页 |
1.3.2 线粒体标记在鲤科鱼类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 第20-21页 |
2 翘嘴鲌研究综述 | 第21-25页 |
2.1 翘嘴鲌生物学研究 | 第21-24页 |
2.1.1 形态特征 | 第21-22页 |
2.1.2 生活习性 | 第22页 |
2.1.3 营养成分 | 第22页 |
2.1.4 生长特性及食性 | 第22-23页 |
2.1.5 胚胎发育及生殖特性 | 第23-24页 |
2.1.6 人工繁殖及养殖 | 第24页 |
2.2 种群遗传学研究 | 第24-25页 |
3 鱼卵形态及蛋白组成研究综述 | 第25-28页 |
3.1 浮性卵和粘性卵超微结构研究 | 第25-26页 |
3.2 鱼卵蛋白 | 第26-28页 |
3.2.1 卵黄蛋白 | 第26-27页 |
3.2.2 卵膜蛋白 | 第27-28页 |
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8-30页 |
第二章 翘嘴鲌微卫星标记的筛选及通用性检测 | 第30-49页 |
1 前言 | 第3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0-37页 |
2.1 材料 | 第30-32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30页 |
2.1.2 菌株 | 第30页 |
2.1.3 载体和酶 | 第30页 |
2.1.4 接头序列 | 第30-31页 |
2.1.5 探针 | 第31页 |
2.1.6 PCR引物 | 第31页 |
2.1.7 试剂盒 | 第31页 |
2.1.8 主要仪器和药品 | 第31-32页 |
2.2 方法 | 第32-37页 |
2.2.1 基因组DNA的制备 | 第32页 |
2.2.2 基因组DNA酶切及回收 | 第32页 |
2.2.3 酶切片段与接头的连接 | 第32-33页 |
2.2.4 目的DNA的扩增及纯化 | 第33页 |
2.2.5 含微卫星DNA序列片段的富集 | 第33-34页 |
2.2.6 PCR扩增片段克隆 | 第34-35页 |
2.2.7 阳性克隆筛选 | 第35页 |
2.2.8 测序结果分析及微卫星DNA序列统计 | 第35页 |
2.2.9 微卫星引物的设计 | 第35-36页 |
2.2.10 微卫星引物的初步筛选 | 第36页 |
2.2.11 微卫星多态性引物的筛选 | 第36-37页 |
2.2.12 数据分析 | 第37页 |
2.2.13 微卫星标记的通用性检测 | 第37页 |
3 结果 | 第37-46页 |
3.1 基因组DNA提取结果 | 第37-38页 |
3.2 酶切及回收检测 | 第38页 |
3.3 接头连接检测 | 第38-39页 |
3.4 磁珠富集结果检测 | 第39页 |
3.5 阳性克隆筛选 | 第39-40页 |
3.6 阳性克隆的测序结果及序列特征分析 | 第40-41页 |
3.7 引物设计及初步筛选 | 第41-42页 |
3.8 多态性微卫星引物的筛选结果 | 第42-44页 |
3.9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44页 |
3.10 微卫星引物的跨属验证 | 第44-46页 |
4 讨论 | 第46-49页 |
4.1 翘嘴鲌微卫星标记序列特征 | 第46-47页 |
4.2 多态性指数分析 | 第47-48页 |
4.3 跨种扩增微卫星位点进行多态性分析 | 第48-49页 |
第三章 不同地理群体翘嘴鲌线粒体16S rRNA和COI基因序列分析 | 第49-61页 |
1 前言 | 第4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49-53页 |
2.1 材料 | 第49-52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49-50页 |
2.1.2 引物序列 | 第50页 |
2.1.3 主要仪器、酶 | 第50-52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52-53页 |
2.2.1 基因组DNA的制备 | 第52页 |
2.2.2 线粒体16S rRNA和COI序列扩增 | 第52页 |
2.2.3 测序 | 第52页 |
2.2.4 数据分析 | 第52-53页 |
3 结果 | 第53-59页 |
3.1 基因组DNA提取与16S rRNA和COI基因片段扩增 | 第53页 |
3.2 测序结果与分析 | 第53-59页 |
3.2.1 序列测定与剪接 | 第53-54页 |
3.2.2 系统发生关系 | 第54-55页 |
3.2.3 种群结构分析 | 第55-56页 |
3.2.4 种群动态 | 第56-59页 |
4 讨论 | 第59-61页 |
4.1 遗传多样性 | 第59页 |
4.2 群体遗传结构 | 第59-61页 |
第四章 线粒体和微卫星标记分析翘嘴鲌野生和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差异 | 第61-74页 |
1 前言 | 第6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61-64页 |
2.1 材料 | 第61-62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61页 |
2.1.2 引物序列 | 第61-62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62-64页 |
2.2.1 基因组DNA的制备 | 第62页 |
2.2.2 PCR扩增 | 第62-63页 |
2.2.3 D-loop序列测序 | 第63页 |
2.2.4 8%聚丙烯酰胺琼脂糖电泳分析微卫星PCR产物,银染检测 | 第63页 |
2.2.5 数据分析 | 第63-64页 |
3 结果 | 第64-69页 |
3.1 基因组DNA提取与D-loop片段及微卫星扩增 | 第64-65页 |
3.2 测序结果与分析 | 第65-69页 |
3.2.1 遗传多样性 | 第65-67页 |
3.2.2 野生群体遗传结构 | 第67-68页 |
3.2.3 野生和养殖群体遗传差异 | 第68-69页 |
4 讨论 | 第69-74页 |
4.1 遗传多样性 | 第69页 |
4.2 野生群体遗传结构 | 第69-73页 |
4.3 野生和养殖群体遗传变异 | 第73-74页 |
第五章 翘嘴鲌ZP3基因的克隆、组织分布、原核表达与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 | 第74-97页 |
1 前言 | 第7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74-82页 |
2.1 材料 | 第74-75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74页 |
2.1.2 菌株 | 第74页 |
2.1.3 载体和酶 | 第74页 |
2.1.4 试剂盒 | 第74-75页 |
2.1.5 主要仪器和药品 | 第75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75-82页 |
2.2.1 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75-76页 |
2.2.2 ZP3 cDNA全长扩增 | 第76-79页 |
2.2.3 qPCR检测基因在不同组织的表达量 | 第79-80页 |
2.2.4 ZP3原核表达及SDS-PAGE检测 | 第80-82页 |
2.2.5 ZP3基因的单核巧酸多态性分析 | 第82页 |
3 结果 | 第82-94页 |
3.1 ZP3基因cDNA全长克隆 | 第82-84页 |
3.1.1 翘嘴鲌总RNA提取 | 第82页 |
3.1.2 ZP3中间片段扩增 | 第82-83页 |
3.1.3 及3’非编码区(5’及3’UTR区)扩增 | 第83页 |
3.1.4 ZP3开放阅读框区扩增及cDNA全长拼接 | 第83-84页 |
3.2 同源性比较和系统发生研究 | 第84-90页 |
3.3 ZP3基因组织分布 | 第90页 |
3.4 ZP3基因原核表达 | 第90-92页 |
3.5 ZP3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 | 第92-94页 |
4 讨论 | 第94-97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97-99页 |
1 主要研究结果 | 第97-98页 |
2 创新之处 | 第98页 |
3 展望 | 第98-99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99-111页 |
在学期间的论文情况 | 第111-112页 |
致谢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