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北山地油松林分结构分析及碳储量研究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引言 | 第8-13页 |
1.1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8页 |
1.2 森林碳汇 | 第8-9页 |
1.2.1 碳汇林业的定义 | 第9页 |
1.3 林分结构 | 第9-13页 |
1.3.1 林分结构概念及内涵 | 第10-11页 |
1.3.2 林分结构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2.研究区概况 | 第13-15页 |
2.1 地理地貌条件 | 第13页 |
2.2 气候条件 | 第13页 |
2.3 水文条件 | 第13页 |
2.4 土壤条件 | 第13页 |
2.5 植被和森林覆盖条件 | 第13-15页 |
3.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3.1 野外调查与采样方法 | 第15页 |
3.2 每木检尺 | 第15页 |
3.3 树干解析 | 第15页 |
3.4 数据处理 | 第15-16页 |
4 林分结构分析 | 第16-27页 |
4.1 林分直径结构分析 | 第16-22页 |
4.1.1 林分直径分布分析 | 第16-17页 |
4.1.2 直径结构分布拟合分析 | 第17-22页 |
4.2 林分树高结构分析 | 第22-27页 |
4.2.1 树高结构参数统计 | 第22页 |
4.2.2 树高结构分布分析 | 第22-27页 |
5 林分生物量探究 | 第27-46页 |
5.1 单株生物量测定 | 第27-32页 |
5.1.1 单株树木生物量测定 | 第27-29页 |
5.1.2 单株生物量相关性分析 | 第29-30页 |
5.1.3 单株生物量估算模型分析 | 第30-32页 |
5.2 油松人工林分碳储量研究 | 第32-46页 |
5.2.1 不同林龄油松人工林碳储量分析 | 第33-44页 |
5.2.2 油松人工林碳储量综合分析 | 第44-46页 |
6 结论与讨论 | 第46-48页 |
6.1 结论 | 第46-47页 |
6.1.1 林分结构研究结论 | 第46页 |
6.1.2 碳储量研究结论 | 第46-47页 |
6.2 讨论 | 第47页 |
6.3 创新点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作者简历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