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23页 |
1.1 玉米黏虫的危害 | 第10页 |
1.2 RNAi的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3 RNAi的分子机制 | 第11-13页 |
1.4 RNAi过程的重要作用因子 | 第13-17页 |
1.4.1 siRNA和DICER | 第13-14页 |
1.4.2 RNA依赖的RNA聚合酶(RdRp) | 第14-15页 |
1.4.3 SID-1 | 第15-17页 |
1.5 昆虫RNAi信号的传递 | 第17-18页 |
1.6 昆虫体内的RNAi | 第18页 |
1.7 昆虫体内dsRNA的导入方式 | 第18-21页 |
1.7.1 细菌表达的dsRNA诱导的基因沉默 | 第20页 |
1.7.2 寄主表达dsRNA诱导的基因沉默 | 第20-21页 |
1.8 几丁质酶 | 第21页 |
1.9 RNAi在控制害虫中的应用 | 第21-22页 |
1.10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3-44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3-25页 |
2.1.1 受试昆虫 | 第23页 |
2.1.2 植物材料 | 第23页 |
2.1.3 菌株和质粒载体 | 第23页 |
2.1.4 引物设计 | 第23-24页 |
2.1.5 各种仪器设备 | 第24页 |
2.1.6 各种生化试剂 | 第24-25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5-44页 |
2.2.1 玉米黏虫总RNA的提取及纯化 | 第25-26页 |
2.2.2 cDNA单链的合成 | 第26-27页 |
2.2.3 玉米黏虫chitinase基因片段的克隆 | 第27-30页 |
2.2.4 L4440-chitinase重组载体的构建 | 第30-31页 |
2.2.5 L4440干扰载体的酶切 | 第31页 |
2.2.6 连接及转化反应 | 第31-32页 |
2.2.7 玉米黏虫靶标基因dsRNA的诱导表达 | 第32-33页 |
2.2.7.1 制备HT115(DE3)感受态细胞 | 第33页 |
2.2.8 dsRNA提取及纯化 | 第33-34页 |
2.2.9 制备玉米黏虫人工饲料 | 第34页 |
2.2.10 FD&C Blue染色鉴定幼虫肠道吸收人工饲料的效率 | 第34-35页 |
2.2.11 玉米黏虫靶基因的RNA干扰 | 第35-36页 |
2.2.12 入门载体pQB-V3的酶切反应 | 第36-37页 |
2.2.13 CIP去磷酸化入门载体 | 第37页 |
2.2.14 靶基因的克隆及鉴定 | 第37-39页 |
2.2.15 入门克隆及鉴定 | 第39-41页 |
2.2.16 Gateway克隆技术获得重组表达载体 | 第41-42页 |
2.2.16.1 LR重组反应 | 第41-42页 |
2.2.16.2 重组质粒转化实验 | 第42页 |
2.2.17 检测RNA干扰载体 | 第42-43页 |
2.2.18 获得转基因水稻 | 第43-44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44-55页 |
3.1 细菌表达dsRNA诱导的基因沉默 | 第44-51页 |
3.1.1 靶标基因片段的扩增 | 第44页 |
3.1.2 L440-chitinase重组载体的构建 | 第44-46页 |
3.1.3 靶基因dsRNA的诱导表达 | 第46-47页 |
3.1.4 玉米黏虫取食人工饲料的鉴定 | 第47页 |
3.1.5 饲喂细菌表达的靶基因dsRNA对玉米黏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47-48页 |
3.1.6 取食细菌表达dsRNA后玉米黏虫死亡率统计 | 第48-49页 |
3.1.7 饲喂dsRNA后玉米黏虫体重变化 | 第49-50页 |
3.1.8 饲喂dsRNA对玉米黏虫靶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 第50-51页 |
3.2 构建过表达dsRNA的植物双元表达载体 | 第51-53页 |
3.2.1 入门载体的构建 | 第51-52页 |
3.2.2 植物双元表达载体的构建及PCR检测 | 第52-53页 |
3.3 获得转基因水稻 | 第53-55页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第55-58页 |
4.1 讨论 | 第55-56页 |
4.2 结论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科研论文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