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英文摘要 | 第9页 |
1 前言 | 第10-14页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的目的 | 第10-11页 |
1.1.3 研究的意义 | 第11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1.3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 第13-14页 |
1.3.1 研究的基本内容 | 第13页 |
1.3.2 研究的基本方法 | 第13-14页 |
2 核心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基础 | 第14-21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2.1.1 全球化 | 第14页 |
2.1.2 高校网络文化 | 第14-15页 |
2.1.3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 | 第15页 |
2.2 相关基础理论 | 第15-21页 |
2.2.1 文化全球化理论 | 第15-16页 |
2.2.2 媒介素养教育理论 | 第16-17页 |
2.2.3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 第17-19页 |
2.2.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 | 第19-21页 |
3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 第21-29页 |
3.1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 第21-24页 |
3.1.1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现状 | 第21-22页 |
3.1.2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问题 | 第22-24页 |
3.2 全球化背景下给予我国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良好机遇 | 第24-26页 |
3.2.1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 | 第24-25页 |
3.2.2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体系增添新的内容 | 第25页 |
3.2.3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创新和发展 | 第25-26页 |
3.3 全球化背景下对我国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所带来的挑战 | 第26-29页 |
3.3.1 舆论导向对我国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挑战 | 第26-27页 |
3.3.2 全球化网络文化交融对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影响 | 第27页 |
3.3.3 高校网络精神文化建设的冲击 | 第27-28页 |
3.3.4 对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侵蚀 | 第28-29页 |
4 国外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借鉴 | 第29-33页 |
4.1 国外高校网络文化优势对我国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借鉴之处 | 第29-30页 |
4.1.1 国外高校网络文化的优势 | 第29-30页 |
4.1.2 国外高校网络文化的不足 | 第30页 |
4.2 国外高校网络文化对我国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启示 | 第30-33页 |
4.2.1 注重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转变和创新教育理念 | 第30-31页 |
4.2.2 借助高校网络文化平台改革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 第31-32页 |
4.2.3 优化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监督管理 | 第32-33页 |
5 应对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对策 | 第33-40页 |
5.1 始终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导向 | 第33-35页 |
5.1.1 培育文明的网络文化主体 | 第33-34页 |
5.1.2 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 | 第34页 |
5.1.3 坚持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 | 第34页 |
5.1.4 关注大学生的时代特点 | 第34-35页 |
5.2 加大大学生文化精神构建的培养力度 | 第35-36页 |
5.2.1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 第35页 |
5.2.2 增强大学生科学文化知识 | 第35页 |
5.2.3 培养大学生自主创新精神 | 第35-36页 |
5.3 丰富高校网络文化活动的道德内涵 | 第36-37页 |
5.3.1 建立网络道德规范体系 | 第36页 |
5.3.2 加强网络道德宣传力度 | 第36-37页 |
5.3.3 将网络道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全程 | 第37页 |
5.3.4 培养大学生自律意识 | 第37页 |
5.4 强化高校网络文化安全防控体系 | 第37-40页 |
5.4.1 建立应急预案处置能力 | 第37-38页 |
5.4.2 促进网络传播效果的引导 | 第38页 |
5.4.3 强化网络传播监控 | 第38-40页 |
6 结论 | 第40-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附录 | 第45-4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