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6页 |
1.1 论文选题的意义 | 第9页 |
1.2 杨慎俗文学及所辑的民间歌谣的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1.3 论文结构 | 第14-16页 |
2《风雅逸篇》、《古今风谣》、《古今谚》版本 | 第16-39页 |
2.1《风雅逸篇》的版本 | 第16-35页 |
2.1.1 目前所存《风雅逸篇》版本 | 第18-19页 |
2.1.2 六卷本、嘉靖刻本、与《函海》本的比较 | 第19-34页 |
2.1.3 嘉靖刻本和南图所藏明抄本对比 | 第34-35页 |
2.2《古今风谣》和《古今谚》的版本 | 第35-39页 |
3《风雅逸篇》、《古今风谣》、《古今谚》的编选缘由 | 第39-53页 |
3.1《风雅逸篇》的编选缘由 | 第39-48页 |
3.1.1 整理和保存《诗经》以外的逸诗句 | 第39-41页 |
3.1.2 与“前七子”不同的复古主张。 | 第41-42页 |
3.1.3 补充两家《乐府》在搜集先秦逸诗上的不足 | 第42-48页 |
3.2《古今风谣》、《古今谚》的编选缘由 | 第48-53页 |
3.2.1 谣谚可观民风,挞伐时政 | 第49-51页 |
3.2.2 谣谚有文理 | 第51页 |
3.2.3 谣谚可以解释经书 | 第51-53页 |
4《风雅逸篇》、《古今风谣》、《古今谚》编纂体例 | 第53-62页 |
4.1《风雅逸篇》编纂体例 | 第53-57页 |
4.1.1 秦汉以降皆不录 | 第53-54页 |
4.1.2 谨慎的处理异文 | 第54-55页 |
4.1.3 体例不明确 | 第55-56页 |
4.1.4《风雅逸篇》文献引用存在的问题 | 第56-57页 |
4.2《古今风谣》的编纂体例 | 第57-60页 |
4.2.1 古、今风谣兼收 | 第57-59页 |
4.2.2 体例混乱 | 第59-60页 |
4.3《古今谚》编纂体例 | 第60-62页 |
5《风雅逸篇》、《古今风谣》、《古今谚》的影响 | 第62-70页 |
5.1 将谣谚运用在诗词中 | 第62-65页 |
5.2 对《古诗纪》和《古谣谚》的影响 | 第65-70页 |
5.2.1 对《古诗纪》的影响 | 第65-66页 |
5.2.2 对《古谣谚》的影响 | 第66-70页 |
结语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