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加权Voronoi图的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研究
摘要 | 第8-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0页 |
1 引言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2-15页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5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6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7-18页 |
2 相关基础概念及理论 | 第18-20页 |
2.1 基本概念 | 第18页 |
2.1.1 农村居民点 | 第18页 |
2.1.2 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布局优化 | 第18页 |
2.2 农村居民点布局相关理论 | 第18-20页 |
2.2.1 人地关系协调理论 | 第18页 |
2.2.2 区位理论 | 第18-19页 |
2.2.3 断裂点理论和加权空间分割理论 | 第19-20页 |
3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准备 | 第20-23页 |
3.1 研究区概况 | 第20-21页 |
3.1.1 自然地理条件 | 第20页 |
3.1.2 社会经济条件 | 第20-21页 |
3.2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 第21-23页 |
3.2.1 数据来源 | 第21页 |
3.2.2 数据预处理 | 第21-23页 |
4 研究区农村居民点概况 | 第23-28页 |
4.1 研究区农村居民点现状 | 第23页 |
4.2 农村居民点分布模式 | 第23-25页 |
4.3 空间分布特征 | 第25-27页 |
4.3.1 研究方法 | 第25页 |
4.3.2 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 | 第25-26页 |
4.3.3 统计数据变异系数分析 | 第26-27页 |
4.4 农村居民点用地存在问题 | 第27-28页 |
5 农村居民点类型划分 | 第28-47页 |
5.1 农村居民点结节性指数评价 | 第28-42页 |
5.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28-29页 |
5.1.2 评价指标图层建立和数据标准化 | 第29-34页 |
5.1.3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第34-38页 |
5.1.4 农村居民点结节性指数评价 | 第38-42页 |
5.2 居民点类型初步拟定 | 第42-47页 |
5.2.1 基于变异系数的分析 | 第42页 |
5.2.2 基于直方图分析 | 第42页 |
5.2.3 居民点类型初步划分原则 | 第42-43页 |
5.2.4 农村居民点类型微调 | 第43-47页 |
6 居民点布局优化研究 | 第47-56页 |
6.1 调整模式评价及结果 | 第47-49页 |
6.1.1 调整模式评价 | 第47-48页 |
6.1.2 大榆树镇农村居民点调整模式 | 第48-49页 |
6.2 优先发展居民点的影响范围 | 第49-52页 |
6.2.1 加权Voronoi空间扩展断裂点模型 | 第49页 |
6.2.2 加权Voronoi图结果分析 | 第49-52页 |
6.3 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 | 第52-56页 |
6.3.1 农村居民点撤并方向 | 第52-53页 |
6.3.2 布局优化结果 | 第53-54页 |
6.3.3 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方案 | 第54-56页 |
7 研究结论与讨论 | 第56-58页 |
7.1 结论 | 第56页 |
7.2 讨论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4页 |